修行心得分享

《往生咒》與《阿彌陀經》

在平常的課誦或法會裏頭,當我們誦完《阿彌陀經》後,緊接著便會誦念《往生咒》。一般人總以為《往生咒》只有幫助亡者往生西方的功能,所以在《彌陀經》之後接著念誦。或者為了回向亡者而單獨念誦之,是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事。若於平時持誦此咒,則是大大地不妥,恐會招致不幸之事。這麽想的人,一來對《往生咒》有很多的曲解;二來則是對佛法有很深的誤會。 拔業障得往生 《往生咒》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根據藏經中一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神咒》的經典所載,此咒是由劉宋時期的求那跋陀羅所譯,原咒文出自已經佚失的《阿彌陀經》異譯本的《小無量壽經》。在其所附錄的《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中約略提到此神咒是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此咒」,耶舍三藏誦此咒,天平寺法師,從耶舍三藏口受此咒。 此神咒依咒名,可分為兩部分來看,「拔一切業障根本」為一部分,「得生凈土」為另一部分。前者為誦念者滅除煩惱、業、報三障的根本,使行者累劫以來的罪障能獲得減輕,乃至消除。 修行者若於平時便能持誦此咒,則可在現世中獲得大利益,如經中所言:「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不為惡鬼神所惑亂。」而後者則替往生者祈求來生的利益,使亡者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畢竟成佛的殊勝利益。由此看來,略稱為《往生咒》實是忽視了此神咒另一重要且積極的功能與意義。 顯說秘宣雙美 在誦完《阿彌陀經》後,緊接著念誦《往生咒》是有很大意義的。佛陀講演佛法,依著眾生根機而有不同的內容與方式,以言語文字明顯說出教法的,名為「顯」,如經、律、論三藏經典。有時則不可從表面而得知者,名為「密」,如壇場、持咒等。在經藏裏頭,以一般文字宣說完教法後,再以密咒宣說的經文不在少數,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般若《心經》。 《彌陀經》的經文陳述了凈土的依正莊嚴,也說明了持名往生的殊勝,使行者發起信願,便是「顯說」。在經文之後,附以《往生咒》,令行者業障消除,再以堅固的信願力來持咒、持名(行),以凈土三資糧畢其功於此向上一著,便是「秘宣」。顯說,則顯明所密者;秘宣,則秘傳所顯者。顯密二者,合則雙美,分亦無缺。 持咒易得一心,讀誦經文,雖可隨文入觀,然而觀慧不夠者,難收其效,往往尋文思義,不得專一。秘持咒法,但至誠懇切,直下念去,不起分別,易得三昧。論方法之簡易,雖不可與執持彌陀聖號相比,但仍可做為助功夫之一,讓念佛的功夫有所增進。 雖然然歷來《往生咒》為社會大眾所誤會,卻仍不失其價值。明白個中奧妙的人,往往有獨誦《往生咒》的事例。經中亦有提及持誦此咒滿二十萬遍感菩提芽生、滿三十萬遍親見阿彌陀佛,此等勉人修持的句子。 姑且不論神咒對自身的好處,若真能體會佛菩薩的悲心與深意,會發現這《往生咒》其實是一種對亡者的祝福,祝福亡者能順利地往生西方,免去一切的苦厄及障礙,安穩地投向彌陀慈父的懷抱。《彌陀經》中已將西方極樂的莊嚴做了描述,等待的就是信願念佛往生的眾生。修習凈土法門,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要往生。 佛法所給予我們的,不只是趨吉避兇、消災免難這種現世利益而已,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地,要眾生都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時值末法,唯有往生一途,才是千穩萬當的解決之道,也才符合諸佛菩薩們的深切期盼。

《往生咒》與《阿彌陀經》 Read More »

心中的檸檬

曾經有一師兄問我,佛說一切法空,那我們身在冰天雪地,天氣零下20度,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佛陀所說的空呢?當時我是一個佛教門外漢,雖然已經皈依十多年,每天修法誦經持咒,但是卻沒有好好的理解佛理,所以當時我無法解答這位師兄的問題。 過了許多年,我還在思考這位師兄的問題,最近在修行上稍有一點心得,現在我與大家分享。這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一切身外的人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第二部分,也因為是因緣所以我們才遇上了。 世間萬物都沒有它的自性,也就是說天氣本身並沒有一樣能夠主導它的本體,因為如果天氣有一個能夠主導它的本體,那天氣就不會有變化不定,在佛教的定義,一切會變化的都是無常,也就是有生滅。我們身上所穿的衣服,鞋子,乃至我們所住的屋子,地球,所有的人事物,它們都是有生滅,有敗壞的一天,所以也就是一切都是隨著因緣所生,隨著因緣所滅。佛教有一句形容詞就是“因緣所生法”,來包含了一切由因緣所生的萬物,所以也就是說,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沒自性,沒有一個自體,都必須要依靠其它的因素才能夠產生。 話說回來,那又怎麼證明這些萬物本身就是空的呢? 那就是當我們接觸這些萬物的時候,其實眼睛是一個接觸影像的工具,真正的是我們的心在接觸這些因緣所生法。道理很簡單,如果說接觸萬物是我們的眼睛,那麼外境有所變化的時候,有所反應的應該是眼睛才對,那為什麼现实是當外境有變化的時候,所變化的卻是我們的心呢? 舉個例子,我們有自己喜爱的人,比如家人,朋友。當他們去世的時候,悲傷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眼睛,耳朵,所以心是背后真正的主人。我們的心是經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觸覺以及思考來接觸外境所有的一切,就好像我們閉上眼睛,聽見檸檬,心裡就覺得酸溜溜。那是因爲檸檬已經在我們的記憶里,也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所以當我們聽到檸檬是,心裡會產生反應,而不是耳朵。 話再説回來,聽到檸檬後,心會產生反應,那是因為從六根所接觸的人事物進入到心裡的時候,會產生相狀,正如剛才我們所提到的寒冷,檸檬。寒冷是身體接觸所帶來的相狀,酸溜溜自然就是聲音所帶來的相狀了。重點是,這些寒冷,酸溜溜都是當我們的心有所接觸時所出現的影像,所以這也證明了,世間的萬物並沒有真實存在,而是當我們的心接觸它們的時候一時的出現,過後又消失了。大家還記得剛才我們有提到,一切因緣所生,一切因緣所滅是生滅法嗎?所以說,一切都是無可得! 寒冷,我們的心接觸天氣的變化而出現的感覺,天氣會變化,是生滅相;心因為天氣的變化不定而出現的感覺,感覺是一時的變化,也是生滅相,兩者都不可得,因為究竟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可得。 這就是諸法的真實相,空! 所以,冬天要穿上冬衣嗎? 吉米藏 作

心中的檸檬 Read More »

從根本開始學習

很多朋友接觸佛法時都不知道從何開始,有的就是選了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經典念誦,有的就是持咒,有些是皈依了密教學習儀軌。無論是選擇了什麼樣的法門,首先必須要了解佛法的整體以及佛法修學的次第,比如說佛法主要是解決人生什麼問題,是以什麼方式以及如何針對不同根性的人而教導。 很多人都認為佛法只是學會做好人,不做壞事就可以了,沒什麼值得花太多的時間去研究。其實佛陀把真實相告訴了我們,有六道輪回,輪迴的原因,如何脫離六道輪迴。眾生有煩惱,煩惱的緣起,如何解脫煩惱,佛陀的教法是從根本上理解以及連根拔起,就連我們平時為什麼會忽然間升起一些念頭,而我們又會跟著念頭走的緣由詳細講解。 也有許多人喜歡密教的修行,依據儀軌用心的修個幾十年,但是卻沒有真正能夠從儀軌的修行解脫煩惱,煩惱還比以前更多,還比以前更執著,難道就是儀軌出了問題?所有的密教儀軌都是歷代的祖師們流傳下來,也依據儀軌修行得成就。這當中就是我們缺乏佛法的理觀,對佛法不了解就直接切入事法上的修行,就如一個不熟悉地圖而盲目的駕駛者一樣,最終無法到達目的地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佛陀告訴我們“心”是一切法的主宰,也就是說學佛最終就是要找出我們這顆真心,加以薰修後才能夠不被外境牽著走。因為我們自己製造了妄想,然後安住在妄想中,隨著妄想而造了許多業,業報成熟了就會受果報。如果我們造的是善業就可以繼續享受善的果報,那如果造的是惡業就不好了,因為惡業會使我們受惡的果報,比如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我們必須要謹記就是所有的修學法門都是一種修行的工具,就比如不會游泳的人需要過對面的江,他們可以選擇船來渡過,到達後船就沒有用處了,所以所有修行的法也是一樣。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要讓眾生明瞭真實相,因此佛陀才開演各種不同的法門。眾生有執著,佛陀就有破除執著的方法,眾生修行偏空,佛陀就有中觀的法門。 喜歡持咒的人,念了幾十萬遍甚至幾百萬遍的咒語就決定往生了嗎?這就不一定啊!就如電子念佛機,它日夜不停的念誦但是它卻沒有往生,因為電子儀器並沒有“心”,它沒有可念的“心”,只有所念的咒語。可是我們卻有這顆能念的“心“,只不過我們卻把這顆心用在攀緣上,執著於人世間的果報。如果我們錯誤把持咒的心安住在得到的回報上,那結果肯定不是像經中所講的持咒利益。 所以學佛的核心就是要調幅我們這顆心,既然要調幅就必須先把我們這顆真心找出來,這顆心能夠讓我們解脫煩惱,也能夠讓我們成佛,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修這顆心而成佛道的。佛陀說了很多不同的法門針對不同根性的人修行方法,大致上歸為三類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利根性的人可以很快就明白經典以及融入在生活上修行,鈍根性的人就不那麼容易明白經典並且也比較難把佛經的內容貫通。縱使學佛有快慢但是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明瞭人生,明心見性。 吉米藏 作

從根本開始學習 Read More »

觀心

我們一般人的觀念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的,非常固執、非常保守,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沒有一個包容的心態。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心無常,要了解這個心的變化與流動,要知道觀念應該不斷更新,要通過這個體認以後,放下我們那個固執的觀念,放下那些迷茫。有些人很迷茫,當一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心態是最迷茫的,最找不到方向的,佛法讓我們能夠如實地知道心念的無常,就能夠走出那個迷茫與困惑,就不會再徘徊,不會停留在過去的觀念。 通過觀心無常的認識,就要放下迷茫,走出迷惑,走出自我陶醉。有些人非常自我陶醉,以為我的就是最好的,人家的都不行,這是出於觀念上的自我陶醉,而沒有真正徹底、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心的變化、遷流和運動。正因為心是變化、運動的,所以我們凈化心靈改造生命才有機會,如果觀念不是變化的,是靜止的,那我們改造就沒有機會,凈化心靈就沒有機會,惡的就永遠是惡的了,而沒辦法改造了。 所以佛法講心無常的道理,除了使我們放下過去的負擔,更積極的是讓我們改造生命、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我們認識無常,就是抓住機會去改變我們的內心世界,去凈化我們的內心世界,去轉化我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的生命從這個地方得到凈化、和改善,從而能夠徹底擺脫我們過去的那種無知、迷惑、自我陶醉的心態。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心無常,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那麽就是真正地在用佛法來透視我們的心靈,用佛法來透視我們的生活。通過對觀心無常的認識,我們要放下很多東西,更好地把握機會與渠道,讓我們內心的凈化有一個起點。 當我們的心有了貪念時,立即知道心有了貪念當我們的心沒了貪念時,立即知道心沒了貪念 當我們的心有了憎恨時,立即知道心有了憎恨當我們的心沒了憎恨時,立即知道心沒了憎恨 當我們的心有了愚癡時,立即知道心有了愚癡當我們的心沒了愚癡時,立即知道心沒了愚癡 當我們的心專一時,立即知道心專一當我們的心不專一時,立即知道心不專一 當我們的心散亂時,立即知道心散亂當我們的心不散亂時,立即知道心不散亂

觀心 Read More »

心力帶動佛力

《中阿含經》雲:「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對緣起的定義。 緣起,就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都是互相存在的關係和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係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無法生起。 當我們念佛號的時候有兩種力量,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念的佛號。一個心力,一個佛力,那到底是佛號引導我們的心,還是我們的心在引導佛號?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按照緣起論,答案就是心力帶動佛力,因為如果佛力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力,那就沒辦法可以解釋有些人念佛得往生,有些人卻不能。如果佛陀有決定權,那每一個人在臨終時念佛都應該全部往生才對,然而這根事實不符合。有些人念佛往生了,這表示他們的心態已經準備好了,佛陀是一種被動的配合,就如《佛說阿彌陀經》提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也提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就是在《佛說阿彌陀經》往生的條件。 佛陀有廣大的功德,但是佛陀不可能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改變我們的思維,這完全不符合因緣所生法,因為佛陀並不是主宰者。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同樣的一句佛號跑到一百個人的心中,最後會有一百個結果,原因是每個人的心態不同,每個人操作佛號的心都不一樣。 所以在八正道裡的正見是非常重要,修行人必須要有正確的佛力智見,否者還是在自己心裡原地打妄想。

心力帶動佛力 Read More »

能夠轉變的心

真心是不受外境污染,不被污染的心即是清淨心,安住在清淨心修行能獲得的利益不可思議,比如誦經持咒時,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經咒不可思議。我們可以參考 “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 解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的方法。 生活當中我們習慣把心安住在外境,無時無刻被外境的變化帶動,包括情緒,決定,抉擇,喜怒哀樂等等。在佛教的角度這些都是不安穩被動的狀態,真正能夠做主的是我們本有的真心,這顆真心常被比喻為鏡子。鏡子的功能是觀照,任何的物件在鏡子前經過都會顯現出來,鏡子不會安住在鏡子前出現的物件,也不分別執著,當然也不攀緣而得因果業報。 眾生錯誤把心安住在妄想而升起了攀緣心,這攀緣心攀附在我們的六根所接觸的六塵上,攀緣心會製造許多業報,無論是好或不好的業報都會使我們繼續在六道理輪迴。 就算是授了菩薩戒,披上了幔衣;就算是剃了光頭,披上了戒衣,在還沒找出真心之前,都是凡夫眾生,沒什麼好傲慢的。當找到了真心以後,就能夠真正體會每個眾生都有一顆能夠成佛的心,其實也沒什麼好傲慢的,這都只是名相,都是方便門而已。眾生只是一念妄動,墮入自己所製造的貪嗔痴所帶來的後果,有人得大福報,可是卻心不安;有人小福報,卻能知足常樂。所以安樂並不在於你的福報有多大,也不因為你是在家或出家,而是你的心是否能夠轉變外境,這就是心的力量,也就是眾生能夠成佛的心。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能夠轉變的心 Read More »

找出真心

佛教的修行都是依照次地,大意是把真心找出來,然後安住在真心修行。那麼誰有這顆真心?佛陀說每一個眾生都有這顆真心,而且這顆真心有著清淨不染,能知能覺的功能,也俱足了所有的功德。把這顆真心找出來是必須的,因為我們在無始劫來都是把妄想心當作真心使用,而導致繼續留到輪回。 如何找到這能知能覺的心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式驗,我們把頭擡起來,看看天空的雲朵,想一想我們小時候擡頭看雲朵的時候和現在所看的雲朵有什麼分別。答案非常明確,肯定是不一樣啊!因為環境的汙染,天空的顏色,雲朵的形狀,雲朵的數量等等,這就是無常的現象,時刻都在改變。但是有一樣東西是從來沒有改變的,那就是我們能看的心,就算外景如何的改變,我們的眼睛功能已經老化,但是我們這顆能看的心是從來沒有改變,也無法改變! 當我們看到黑色的時候,很自然的把註意力放在黑色上,相反的當我們看到白色的時候也會把註意力放在白色上。佛陀教導我們的卻是要我們找出這個能看的心,而不是所看到的色。當顏色有改變的時候,我們的心也跟著變化,這就是無常的變化以及不安穩,外在的改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能夠掌控,就算能夠掌控也是一時,它還會有變化的一天。 每個人的佛緣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學習佛陀的經典,有些人喜歡禪定,有些人喜歡誦經持咒,可是大多數的人不明白修心的道理而只在事法下功夫。事法上的修行必須要與理法一起修,就如把小孩子送進學校上課的道理一樣,沒有接受教育如何能夠把事情做好?學得越多,能夠擔當的責任才越大。在三乘教學裡,大部分的教學都是圍繞著心的修持,而所有的事法上的修持都是以修心為主,包括眾生祈求的功德也是從真如心性裡變化出來,真正的大功德不是求來的,而是懂得善用這顆不可思議的真心來修持,從自性裡自然得到的。有為的祈求反而會被自己所規範,得到的反而會更少。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找出真心 Read More »

借相修心

喜歡誦經持咒的同修應該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功課做多了很自然的會產生一種寂靜的覺受,比方說,許多人喜歡念佛號,在週末的時候就收拾心情,把心安住在念佛持咒上,用功了七八個小時後,這種輕安,寂靜的覺受就會很自然的出現。由於平時很少有這樣的覺受,所以就會把心安主在這寂靜的覺受上面。 覺受本身沒有問題,這就好像冬天的時候身體的覺受是冷,夏天的覺受是熱,這些都是外境的變化所產生的。而寂靜是因為我們的心在相比平時生活中長時間不安主在雜亂的念頭上,雜念不升起,寂靜就會顯現,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修行人必須要懂得辨別,如果我們把心安住在雜亂的念頭上,煩惱就會升起;若把心安住在寂靜上,後果就是不想接觸外境所有的動態相狀。因此,外境的變化沒有錯,覺受的變現也沒有錯,不對的是錯誤把心安住在這些外境,這些覺受上。所謂心能轉境,而不是心被境轉,我們絕對不能夠把心安住在外境,因為外境是不停的變化,外境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那是生滅心啊!同樣的道理,若果把心安住在覺受,覺受是跟著外境的變化,覺受是跟著身體的變化,覺受也同樣的因境而變化,心也跟著變化了,那也是生滅心! 錯誤安住寂静也会使一些行者在欲求避關而離群眾,誤以為自可入心静而獲得寂靜涅槃。這反而是背離大乘菩薩道的階程失去菩提心,必不能成佛道。釋伽牟尼佛曾對大阿羅漢譴責這種涅槃還不是究竟,還是需要菩提心,自度度他,觉行才是真正圓滿。 心不隨外境變化就是成功的開始,所謂修行的態度是以大乘佛法的思維,借相修心。我們眼睛所接觸的佛像,壇城,供品心中就會產生一種相狀出來,修行不對治眼睛所接觸的像,因為這些是外境,外境都是因緣所生,修行不改變因緣所生,而是對治眼睛接觸外境後心中所產生的相狀。也同樣的對治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這些六根接觸外境後所產生的相狀,因為因外境而產生的相狀都是假相。 既然六根接觸外境後心中所產生的相狀是假相,那因假相所升起的心就是生滅心了。舉個例子,我們的耳朵所聽見有人唱歌,心中就會升起相狀,這相狀就是聲音,由於我們已經習慣接觸相狀後會加入【自我的意識】,那就會分辨好聽不好聽【分別】,在加上好想再聽,不再聽了【執著】。所以當耳朵接觸聲塵,心中就有了相狀,我們把心安住在相狀,就產生喜歡不喜歡,要或不要;當聲音沒有了,也就相狀沒有了,也沒有相狀可以給安住了,這些喜歡不喜歡,要不要的心也就隨之消失,這就是生滅心。 所以各位修行的菩薩們啊,我們要清楚修行的道路,寂靜是一個相狀,不可得,寂靜的相狀消失了,你還有的是什麼心啊?大乘佛法的修行借相修行,明知道六根接觸外境所升起的相狀是假相,雖然時常會升起,但我們不安住在相狀,讓它隨之而過,過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也不因相狀而升起生滅心。【分別】與【執著】也不會因此而那麼活躍,因為也沒有相狀可以攀緣了,清淨心就容易顯露出來! 我們借佈施的相來修佈施的心,在因緣和合下有個人需要幫助,而這個因緣和合也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這種情況之下通常我們都有幾個可能性,第一見到了這個相才升起了佈施的心,這個相狀沒了,佈施的心也跟著沒了;第二無論相狀有沒有出相,都恆有佈施的心,會主動去佈施,這也就是不住相而行佈施。 所以整個修行的路上都不少於自我的反觀自照,時時刻刻的自我觀照內心的起伏,不讓心墮入顛倒妄想,因為心外無一法可得! 修行不是一天的事,祝各位菩薩們修行愉快!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借相修心 Read More »

解決人生問題的佛法 

在寺廟裡,我們不難看見許多參與者都是成年人,但有些寺廟卻滿滿的年輕人,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因緣。佛法度眾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相信佛法,任何人都可以學習。原因是學習佛法可以有效的減少內心的不安穩,而這種的內心不安穩不限制於男女老少,富貴貧窮,因為佛法本身的核心思想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可成佛道,只是眾生迷悟程度不同。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有著一顆好奇心,勇敢的心,加上有的是青春。在我們還沒踏入社會的時候,每天的煩惱莫過於要學要教育,考得好成績,以後出來社會的時候能夠更容易的到好的收入。出來社會後又面對新的問題了,因為社會上有很多競爭對手,好成績的人滿街上都是,能力強,聰明的人更多不勝數。勉強找到了工作,工資又不如想像的那麼好,加上貸款車子,房子,供養家中父母,男女朋友拍拖時的消費,壓力無形中就形成了。還有公司的人事關係,與上級的關係,與老闆的關係,公司是否穩定等等,簡單的一句,這些都是外來的問題造成自己的煩惱。幾乎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當我們的年紀適合婚嫁的時候,有對象的都會計劃談婚論嫁,沒對象的就給家裡人催找對像。有了家庭後,就會計劃生兒育女,到時候又要煩惱子女的成長,給予好的生活,吃得穿的,給予好的教育等等。 事實上許多佛教信仰的家庭都經過類似的經歷,到了中年才有時間來學習佛法,更有一些為了生活忙了一大輩子,到了老年才接觸佛法。可惜的是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原來可以依照佛陀的教法運用在生活裡能夠得到更好的效果,因為佛教並不迷信也從不鼓勵迷信,佛法是因為能夠從基本上解決人們的煩惱而出現。無論你是年少,中年或老年,無論你是男或女,乖巧或叛逆。 從我們年輕時走到生兒育女的階段,基本上人生的時間就已經沒了接近一大半。跟佛法有緣的人就會借助佛法來幫忙解救生活上的問題,而有的是把心念寄託在佛菩薩身上,希望保佑自己及家人。然而,佛菩薩不只是放光加持你,佛法真正能夠解決人生的問題不止那麼簡單,只要你肯花點時間認真學習,其實佛法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單純,佛法不只是來佛堂上香叩頭禮拜,念幾聲佛號,參加消災法會,佛法也不只是讓你心靈上得到安慰,佛法是能夠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 其實,當真正學習佛法後,才會更深層的認識自己,自己的心是否是隨著外境的變化而改變,然後又隨著另一個外境變化而被牽著走。心被牽著走永遠是處於被動的,就如一個小孩子被好吃的糖果誘惑,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發脾氣,而成年人乃至老年人也是一樣,因為他們都不知道我們其實有一顆能夠自主的心,也不懂的如何運用這顆心,常常被外在的人事物牽動著。 當深入佛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發現到,我們對於慾望減少了,也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脾氣,情緒也比以前沒那麼大的起伏。因為佛法的教導是對治我們的根本問題,比方說,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都經常提到煩惱,煩惱的來源於攀緣心,對治攀緣心有幾種方法,而這些方法都因人而異,領悟力高的方法比較直接,領悟力低的就用比較淺易的方法,總有一個方法適合你。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看一些年長的老人家,一些有接觸佛法的和沒接觸佛法的分別,通常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脾氣,自尊心方面來看。可能從年輕一輩的角度來看,這些年長者只不過是有時間到寺廟來拜拜,做義工打發時間,可是很多年輕人卻忽略了年長者到現在才有時間來了解佛法,根本說不上學習,畢竟忙碌了一輩子。忙碌的日子過完了,也建立了許多的習性,自尊心不容易放下,對事情也非常固執。 佛法能夠很圓滿的讓你融入在日常生活中,佛法教育讓我們知道做該做的事,比方說:  正見:正當的見解,正確的觀念,一個觀念,往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正思:正當的思想,就是正確的意志、決心、思量、分別,正思惟也就是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痴,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別。 正語:正當的語言,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即遠離一切不慎之語、誹謗之語、傲慢之語、辱罵之語、刻薄之語、花言巧語和虛妄不實之語。 正業:正當的行為,就是行為舉止正當,身、口、意三業清淨,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一切邪妄。也就是十善業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泆等。 正命:正當的生活,正常的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部分的罪惡,都是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譬如開設賭場、酒家、屠宰場,經營販賣殺生用的釣魚具、獵槍等商店,都不是正命。 正勤:正當的努力,就是朝真理的目標勇猛邁進,《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三說:懈怠是一切惡道的根本,是生死的種子,世間的一切苦惱都由此而生。欲斷生死縛者,應該精進,捨離懈怠。 正念:正當的意念,就是清淨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意念正道,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把念頭放在人我是非、得失成敗、金錢名利、感情欲望之上,應該時時心存正念。 正定:正當的禪定,是以正確的禪定集中意志和精神,而收攝散亂的身心,培養完美的人格。真正的禪定,不在於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於內心能源的開展。  正當的禪定應該是:   1.健康的禪定:能令身體獲得健康。  2.安心的禪定:能令心意專注一境,而得輕安。  3.開悟的禪定:能令思想豁然開通,由迷入悟。  4.見性的禪定:能令佛性開顯,尋回真實自我。 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導,名為【八正道】。佛法不是一種學說,不能單作理論上的瞭解;尤其八正道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導,因此更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去實修、體證。譬如,當我們已經知道佛教的教育對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的利益,不管遭遇任何委屈、不平、困難、迫害,都不會改變自己對佛教的信心,這就是正見。平日所思所想,都與佛法真理契合,這就是正思。與人交談說話都是慈顏愛語,令人生起信心、歡喜、希望,這就是正語。乃至平時所行所做,都合於道德禮義,不會為了一己的私欲而去侵犯、傷害別人,進而主動扶弱濟傾,樂善好施,努力行善止惡;遇到各種情況,都能沈著、冷靜,運用智慧去判斷、解決事情等等,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八正道的方法。 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學習佛法絕對是對自己有大利益,因為可以來得及改善我們的思維,運用正確的方法來生活,那就不容易墮入嚴重的執著,也不容易因為外境的變化而令我們的心被牽著走,老來的時候增长習性而變成一個固執放不下的人。 我們不難看見許多老人家喜歡嘮叨,總喜歡對年輕人說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其實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外在人事物的變化而升起反應,日子久了就習慣了。比方說,他有很喜歡的東西,就會有很不喜歡的東西,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或以嘴巴,身體造作,思想等反應如讚美,讚嘆,喜愛,佔有等等;反之,自己不喜歡的也會升起反應,也以嘴巴,身體造作,思想等反應比如打,罵,身體行為的反抗,耍脾氣。 身為孩子或孫子當然不明白,為何許多老年人都有共同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佛學教育都已經包含了,當我們明白了當中的因由,自然就知道怎麼應付了。所以說,學佛要趁早!  吉米藏 作  蓮緻上師 編輯 

解決人生問題的佛法  Read More »

迷樂菩薩

妄想是怎麽來的呢?如何分辨妄想? 妄想的可怕? 妄想如何讓我们造業? 如何將從妄想中找出清淨心?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住坐卧打妄想, 甚至还在妄想中自我迷樂。因此修行者需要先了解 什么是妄想,如何解决问题,才能在修行上事半功倍的提升自己的修行增福慧的效果。  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產生感受。這個受,一個快樂或者痛苦的感受。由這痛苦快樂的感受當中,又產生一個想法出來,而這個想法是你生生世世生命的經驗累積而成。比如喜歡吃榴梿的人,他跟榴梿一接觸的時候,聞到它的味道,產生美好的想法:這個榴梿是非常甜美的東西!過去生對榴梿有痛苦經驗的人,看到榴梿說:唉呀,這個味道真是臭穢!同樣一個東西,你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會產生不同的欲望,這個就是造業的根本,叫「顛倒想」。  但是,在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一個凡夫的想法絕大部分都是錯的。我們剛開始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為它都是跟自我——我愛執相應的。這個想法,這個妄想,就是說, 在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當中,我們很多很多的造業,留下很多生命的經驗,就變成我們今生的想法。佛法說這叫「顛倒想」,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本。  我們的目標就是,必須把這樣的無始劫的顛倒想轉成一個清凈的真如。  据说在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有一天,有一個諸侯供養商紂王一雙象牙做的筷子,紂王非常歡喜,心中就住在這個筷子。我們一個人歡喜一個東西就心有所住。這個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歡喜;這個筷子要是有損傷,他就痛苦。所以他的心就隨這個筷子起伏了。   他有一個很智慧的大臣,叫箕子。有一天,這個箕子看到商紂王吃飯的時候,他感覺商紂王看這個筷子的眼神不太對勁,他就有一個不祥的預感。有智慧的人可以從小事情體會出大道理,會事入理。他就跟商紂王說,你這個筷子是從什麽地方來的?他說是諸侯國供養我的。箕子說,這個筷子不吉祥,你要趕快把它舍掉,把它丟棄,否則有亡國之患。 商紂王說,這不就是一個筷子嗎?有這麽嚴重嗎?箕子說,你今天愛著這個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飯,吃久了以後,你覺得這個碗不對勁了,跟筷子不相配了,你總有一天要找一 個象牙的碗來跟這個筷子相配。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個 桌子也不對勁了,怎麽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個象牙的桌子來跟這個碗相配。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個房子不對了,這個房子跟這個桌子不相配,你要蓋一個更莊嚴的房 子來配合這個象牙的桌子。所以,總有一天,你就是因為這樣子的欲望的輾轉增盛而亡國。果然,這個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僅是它會帶動我們產生欲望、造業,而是它會輾轉增盛。你滿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像滾雪球一樣,它不斷地輾轉增盛。剛開始你不覺得它的存在, 但是等到你覺得它勢力強大的時候,你沒辦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了。這個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我們要知道妄想的可怕:第一個,它是不知不覺的;第二個,它是輾轉增盛的,勢力會不斷地擴大。所以你一旦開始修行的時候,你開始回光返照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妄想的可怕。我們一般人是不知道怕,因為你從來沒有回光返照。  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開始不是向外去看誰怎麽樣,這個人怎麽樣。這個跟你都沒有關系。我們在沒有接受佛法的情況下是非常難以分辨真如和妄想,很多時候老是跟著妄想,你的生命當中大概就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喜歡做什麽你就做什麽,誰也管不住你。而一個修行人,他開始「做我該做的事情」。比方說,我的功課時間到了,但我現在的心情不想拜佛……你不要管它,那是你的妄想。你走到佛堂,就是拜佛。當有一天, 你發覺自己慢慢從「我喜歡做什麽」而改成「我應該做什麽」 的時候,恭喜你,你開始遠離你這個惡朋友了,你跟妄想慢慢保持距離,也表示推動你無始以來生死業力的那個十二因緣的力量開始淡薄了。所以,你心態的改變,就是你生死業力的改變。如果你還是活得很情緒化,喜歡做什麽就做什 麽,那你就完了,你一輩子就是生死凡夫,你來生還是生死凡夫,修再大福報都沒有用。  我們習慣性的攀緣在不同的人事物,基本上都是攀緣在自己喜歡的,自己要的,就算已經皈依了佛門,我們也一樣習慣性的攀緣在所喜歡的佛菩薩,攀緣在所修的法,日子久了就會執著所修的法所帶來的喜悅,平靜,安穩。由於缺乏佛法的教育,久而久之就以為這就是佛法的一切,不知道原來一切所修的法所帶來的喜悅,平靜,安穩只是暫時的外相,而這些外相會隨著心情,時間而流失。所以你一切的喜悅,平靜,安穩都是無所得,真正能夠讓我們喜悅,平靜,安穩的都不是修來的,因為我們的真如本性已經具足,只不過我們錯用心,把真如本性掩蓋了。  我們必須要清楚,修法只是一種工具讓我們能夠認清,把真如本性從日常生活中的假相顯露出來。比方說,當我們在持咒時,佛菩薩的咒語本質是清淨的,我們凡夫雜亂的心接觸咒語時心中的妄念會容易飄浮出來,過了一陣子這些妄念就會消失比較容易融入咒語的氛圍。因為這是我們的清淨心已經和咒語接軌的緣故,久而久之我們安住在六根和六塵的心就會軟弱,慢慢的清淨心才會顯露出來。  當我們的心不再安住在六根和六塵久了就會產生輕安,喜悅,平靜,但是這些都是我們要修法的時候才能夠顯現出來,沒有修法的時候就不會出現,這些都是我們的感受。佛說感受是不可得,感受有如曇花一現,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的都是假相,我們保持知道有這些感受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墮入感受的圈套。就如我們愛一個人時,得到對方的愛我們就開心,得不到時心情就不一樣了,都是自我的感受,過了一段時間,心態又不一樣了。  想要把真如本性顯露出來,又不想產生執著不墮落於我執法執,我們必須要得到佛法的加持才能夠繼續發掘真如本性,所謂的加持並不是觀想佛菩薩放光加持,而是在佛的經典裡學習,學習成佛的方向,學習次第,從新認識我們的心,認識什麼是妄想,什麽是真如清淨心,如何去妄顯真把這顆清淨心找出來,然後學習如何操作這顆清淨心成就法身菩薩乃至成佛。  希望大家不再執著迷於安樂,不做迷樂菩薩, 而是做常精进菩薩!  吉米藏 作 蓮緻上師 編輯 

迷樂菩薩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