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心得分享

Pexels David Bartus 963277

有相與無相

剛開始學佛時大部份的人都要選擇適合自己的 道場,心儀的法門,讓自己的心靈有一個依靠。目前淨土宗、密宗、禪宗是在漢地較盛行的宗派,各派法門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教導人們如何達到一心,由於心能定,即能生起智慧,解脫煩惱。

有相與無相 Read More »

Patrick Fore Jbghizjbuls Unsplash (1)

佛法與人生

在現今社會宗教信仰仍然未能受眾多人所接受,有些人將宗教信仰視為迷信,或者是落伍的行為。曾經與青年交談過,想了解他們對於信仰的了解,有些認為是多餘的行為,有些認為是與自己的年代所格格不入的事情,有些卻坦誠自己會有信仰是因為受父母所影響,其實自己也不是很了解信仰是怎麼一回事。

佛法與人生 Read More »

聞法有大利益

有一個公案 有一個法師在說經的時候,有一隻白鴿經常來聽法,白鴿死掉以後,講經因緣結束的時候,就轉生做戒環禪師。 所以蕅益大師說:聞法功德超勝如此,修福五十年竟然比不上一個聞法的功德。 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 一個是善業力,一個是正念力 如果我们不聽聞佛法,只是布施、持戒、忍辱,修修善業,這樣的善業在我们的生命當中所代表的意義,只不过是在我们的阿賴耶識當中多一些善業,如此而已。我们內心當中無量無邊的煩惱障、業障,那些顛倒雜染的功能完全沒有任何改變,就只是在雜染的因緣當中多一個善法而已。 但是我們聽經聞法就不同了,当你聽聞佛法以後,內心當中会產生光明的智慧,你心中的顛倒產生一種扭轉的力量,這個時候你生命當中是一個大方向的、決定性的扭轉。 你以前認為你很喜歡做的事,你現在不想做了; 你以前覺得不值得做的事,現在覺得值得你去追求; 你這個思想的改變、你這生命的水流是產生一個方向性的改變。 聞法有這種力量,你不聞法,以前是什麼樣的思想,你照樣是這種思想,頂多是積集一個善業,所以說「法有大利益」,它有扭轉錯誤思想的力量,也就是它有扭轉你生命水流的力量,所以我們對法應該產生好樂、隨順、皈依。 《正法念处经》记载了听闻佛法得三十二种功德,听经闻法的好处就是,有的道理是自己不曾听过的,纵然听过之后再听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更能了解,了解之后在心中思惟。事实上听经闻法,或者自己研究经典,不论是听几遍看几遍,我相信你只要用心,每听一遍,每看一遍佛法的道理,都有更深入的体悟。更何况一个人如果是烦恼起现行,如果经由听经闻法,或者自己研读经典,透过佛陀真理的洗涤,内心的烦恼无明自然就犹如浊水澄清,所以我们很容易内心起苦恼,所以经常沐浴在佛陀的法水大海之中,苦恼就会渐渐减少,内心就会越来越澄清,就会越来越清净。听经闻法的好处就是,「未种善根,能种善根」,因为听经闻法之后,知道断恶修善,所以应该要修的善根,自然而然就会去种善根。 一个人如果在三宝门中修行,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只会起行而不会研究经典,不看经闻法,那有可能知见观念是不对的,是邪知邪见。所以研究经点听经闻法,容易将自己错误的知见纠正过来。尤其是很用心听经闻法的人,假使内心有不善念的产生,会听经闻法的善根,听经闻法,可以将不善的因缘断掉,因为你沐浴在佛陀的智慧大海,当然你的智慧就会慢慢的增上,你会有明辨善恶的能力,有明辨是非的本事。 听经闻法亲近善人,善人就是善知识,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凡是帮助我们解脱的,就是善知识,帮助我们往生净土,就是善知识。凡是帮助我们堕落的,帮助我们轮回的,我们就必须远离,这是世尊在诸经经常的勉励。

聞法有大利益 Read More »

借来的菩提心

佛陀在《楞嚴經》中講出一個譬喻說:「你現在的修行是依止相狀來修行,有一個相狀來帶動你,那表示你的善根是借來的,借來的就不是你的東西。」佛陀比方說:「你看,天空中有光明,這光明是怎麼回事呢?跟太陽借來的!太陽走的時候,它把光明帶走了。你看,樹上的風在吹,它那個樹葉在動。為什麼有這個動相?跟風借來的!風走的時候,它就把動相帶走了。」佛陀問阿難尊者說:「你檢討一下你內心的善根哪些是借來的,借來的是要還的!」 你今天拜佛的善根,一定要有一個很莊嚴的佛像,還有一個很好的供品,還要把冷氣打開來,還有一個蒲團,你才可以拜佛,那你這個拜佛,是跟四個東西借來的,有四個因緣:第一個,要有佛像;第二個,要有蒲團;第三個,要有冷氣;第四個,要有香花燈燭。那你臨命終萬一要缺其中一個因緣,你拜佛的善根就生不起來了。 所以這叫生滅性,就是說你的心不能是跟外面借來的。什麼叫臨終的正念?你要培養一種「離一切相」,就是說,我這個善根發起來的時候,跟相狀都沒有關係,我的修行只有一個目的:開顯我自性的功德——稱性起修。 借來的東西是要還的!所以,佛陀問阿難尊者說:「凡是你借來的東西,都把它還走以後,剩下的才是你的東西。」從大乘的高標準,一個人發菩提心只有一個理由:因為你有真如佛性,你必須把真如佛性的珍寶開展出來,而開展真如佛性的功德只有一個方法——發菩提心!用菩提心打開通往你珍寶之門。所以我發菩提心「我為了要開顯我的佛性的功德,發菩提心」,只有這個理由是真實的。 在《楞嚴經》上說,這個理由以外的菩提心,全部不承認,因為靠不住。不管這個理由是多麼的冠冕堂皇!說:「誒,我看到佛像而發心,這個很好啊!」是很好,但是不真實,因為你心中有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便這個相是佛像也是虛妄,你發心不能有相狀的。 當然,初學者我們就不要要求太高,你這個相狀先陪你走過一個初學的階段。但是你開始要從一個積集善業,到了生死的時候,慢慢地你要把心中的相放掉了,你開始要依真如起修了,人不能老是靠相狀來支持你,因為相狀是你借來的東西,臨命終這個相狀要還給人家的。我們剛開始可以「借相修心」,你暫時借一借可以,但是你把它執著成這個相就完了!就不可以了。 所以,為什麼這個人會退呢?因為他是借四種相修行的:見佛色相發心,看到僧團而發心,借二乘人的修行而發心,或者是有善知識的引導而發心,沒有一個是依止自己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而發心,沒有! 如果你善根真的深厚,你就把你初學者的相放掉,重新發心,依真如發心。如果你現在還是「我心中還要靠某些相來支持我、來刺激我對三寶的皈依」,那你就把相狀暫時保留,但是這個僅是暫時保留,你一定要知道總有一天你要提陞到依止真如而發心。因為這個相狀的發心,在《楞嚴經》說這叫「客人」,客人他是來掛單的,他有來要有走嘛,你要依止主人,就是你的一念真如本性。 這個地方講本質而退失,就是說一個人會退失菩提心,是有它的道理的,因為你的發心住在相狀。

借来的菩提心 Read More »

佛法與人生

– 釋蓮密上師作 – 在現今社會宗教信仰仍然未能受眾多人所接受,有些人將宗教信仰視為迷信 ,或者是落伍的行為。曾經與青年交談過,想了解他們對於信仰的了解,有 些認為是多餘的行為,有些認為是與自己的年代所格格不入的事情,有些卻 坦誠自己會有信仰是因為受父母所影響,其實自己也不是很了解信仰是怎麼 一回事。 先談談佛教的信仰,佛教入門第一步先要皈依三寶。皈依的意思是尋求救度 ,皈向可以引導自己得解脫輪迴,值得信賴的依止對象。三寶是『佛、法、 僧』,佛即是圓滿的覺者,法即是解脫輪迴的方法,僧既是繼承弘法事業的 僧眾。一心依止三寶,絕不會墮入三惡道,依法修持,絕對可以脫離六道輪 迴,趨入四聖界。佛弟子皈依三寶後,終生不會捨去皈依戒,視三寶為唯一 救度的怙主。 佛教的首要教育是深信因果,學佛之後對於一切事理會更加明白,什麼應該 做,什麼不能做,心中了了分明,不會迷糊去犯惡業。沒有佛法信仰的人, 有些會怨天尤人,覺得老天並不公平,為什麼自己的命運安排的總不如他人 ,恕不知一切都是因果業力的關係。了知因果,心裡就能坦然接受,處之泰 然。然而命運並不是永遠不能改變,好比說『了凡四訓』這個耳熟能詳的故 事,再再細述着袁了凡如何行善積德,持誦準提神咒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佛是圓滿的覺者,我們跟著佛陀的腳步走,就是學習做一個醒覺之人。在日 常生活之中,保持一顆醒覺之心,做著自利利他的事,絕對不做損人又不利 己之事。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已經教導『四聖諦』,由『四聖諦』可了解人 生真相的前因後果。『四聖諦』清清楚楚闡述着苦楚的來由,及如何消滅苦 楚的方法。苦諦—人生有八苦,一切苦楚是過去的惡業感果所致。集諦—苦 楚的來由,由貪嗔痴引導身語意所造之惡業,集合了不斷輪迴之因。滅諦— 滅盡輪迴之業,達到涅槃的聖果。道諦—如何消滅輪迴之業的方法,也即是 『八正道』,將身語意導向正道的方法。 其實佛法是非常邏輯的教學,絕對不是迷信的信仰。比如說『因果論』就是 非常公平的教學,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當然招來是惡果。由『因果論』來 看,天下沒有不明不白的事,一切事情都是自己的因果業報所形成。有了佛 法的信仰,自然多了一份警戒心,能過一個更完美的人生。修學佛法的佛弟 子,總是比一般人更能明白事理,帶著從容之心,面對人生所有大小之事。 一般佛弟子每天都會重複着進行修行的功課,所有功課不外乎誦經、拜佛、 念佛、持咒、靜坐、冥想等。重複做著同樣的功課到底有何意義,對於人生 又有什麼幫助呢?其實修行功課主要是在清淨自己的身語意業,提升心靈的 素質。經常靜坐冥想的修行人,能夠保持比較冷靜的心情看待一切事物。一 般人面對事情都會隨著貪嗔痴,心裡容易掀起波濤,有時會難以控制情緒。 但是修行人卻不同,當事情來臨時,至少會保持平時所修持的定力,來處理 事物,而不至於犯下滔天大錯。 佛弟子所修學的佛理也是非常重要,往往在遭遇困難時,最能幫助自己的是 平時所懂的佛理。佛理既是佛陀所教導的智慧思維方式,當面對煩惱時是以 智慧去安撫自己的心,還是以幼稚的情緒搞砸事情,此時就有一個明智的抉 擇。日日以佛理熏陶自己的心靈是必要的,別說期盼以此能達到多大的成就 ,至少對於自己的人格提升是有一定的幫助。 有了佛法的幫助,能塑造更高尚的人格,以佛法美化人生,以佛理淨化人心 。懂了佛法以後,會知道學佛並不是一味枯燥的事情,其實學佛是一件非常 積極的事。過去七佛所共同教導的名言:『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前一句 是斷除一切惡業,後一句是積極隨喜一切善行。佛弟子是時時歡喜行善,樂 於助人,如此積極的心態,肯定能為國家社會帶來許多正能量,促進和諧。 不會因為佛法而帶來束縛,反而能得到真正完美的人生。

佛法與人生 Read More »

出離心

一個人被困著了,很自然就會想要解脫離開,無論是人或者是其它的生命,都會有種同樣的想法。佛陀的成就後留下來告訴我們,三界如火宅,所以必須要從輪迴中的解脫,要得解脫就必須要升起出離心。出離心有兩種走向,一是趨向個人解脫,證得阿羅漢果;一是以出離心為基礎,然後引發菩提心,最終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說,出離心不僅是成就解脫的保障,也是成就佛果的基礎。 出離心的發起,代表著生命自覺的選擇。它不僅是解脫道修行的開始,也貫穿於整個修行過程,直至解脫,才是對出離心的徹底完成。沒有出離心,解脫只是自欺欺人。事實上,出離心若能發得真切、猛利,解脫便已成功一半。為什麼現代人修行如此艱難?關鍵就在於出離心不切實。出離心,是對五欲六塵的出離,是對無明煩惱的出離,更是對生死惑業的出離。若出離意願至強至堅,對世間便不再有所貪戀。如是,建立於執著之上的煩惱亦將隨之鬆動、有如土崩瓦解。 在佛法修行中,出離心的生起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我們對輪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對世間的名利享樂不再有任何愛著。如果沒有徹底放下這種期盼和愛著,心就會具有粘性,就會被塵勞所沾染,所束縛。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叫做苦,苦的現象是什麼,這樣才能使我們升起出離心。其實人類一出生時就感受到肉體的痛苦,母體跟嬰孩都如此。另外一種苦就是病苦,不管任何年齡的人,一生中都會有生病的經驗,老苦也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到的,比如身體之力,視覺模糊等等,而死苦也是必然的。所謂生老病死苦就是人的一生寫照,不管是國王或乞丐,都有這四類型苦的經驗,即使有一些人因過去世的善行,使他這一生比較少苦,比如說他比較少生病,可是他仍然會有病苦的經驗。“求不得苦”是另一類型的苦,即是不能滿個人的願望而遭受到失望的痛苦。另一類式的苦是怨憎會苦,就是我們常常碰到我們不喜歡的人而生起憎恨心,相反的卻是愛別離苦,即跟我們喜歡的人相處不久就要分離,快樂不能持續下去,那最大的苦卻是來自無常的苦,我們發覺到世間的東西都不能永恒存在,隨順著各種因緣而集散,這種的苦受非常強烈。   所以當我們升起要脫離上述這些苦的時候,就是升起出離心,這個出離的方法就須要一個正確的道路。但是升起出離心也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有的人的出離心是希望下一世轉生到天道來享受天福,可是天道眾生也有他的苦,在他的功德享用完後,他仍然會隨落入三惡道,而有的人的出離心是希望避免墮入三惡罷了,這些的出離心都是不足夠的,我們都要明白六道的苦處,這樣才能真正升起脫離六道的出離心。   根據佛陀的教法,苦的分類還可更詳細的分解,但是肯定的每個人都不希望嚐到苦,以及希望從苦中得到解脫。那我們應該怎樣尋求快樂呢?即使作為一個人或是三上道的眾生,他們的快樂也是短暫的,都不是最終的目標。所以苦的本質是無常和變化,我們要的是永恒的快樂,那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就是從娑婆世界裏麵解脫出來,這樣才有真正的快樂,即明白苦的原因,即熄滅苦的方法。   苦的原因是來自我們的惡業,什麼是業呢?業是來自我們身口意的作意行為,比如說我們的心升起貪念,嗔恨心或癡心時,我們會造作惡口,或傷人的行為,即造成惡的業力,這個惡的業力會招來苦的果報。那什麼是快樂的原因呢?快樂的原因是來自我們的善業,就是我心中有慈悲心,有菩提心,沒有欲望,沒有傷害別人的心,沒有無明,自然培育善的果報。因此善心,自會有善的行為,如幫助別人,自然會得快樂。所以如果我們要離苦得樂的話,應該做種種的善業,而撇開種種的惡業。但既然知道了六道眾生苦的原因後,我們就會升起出離心,因為娑婆世界裏找不到永恒的快樂,以出離心來作為修學佛法的基礎,那最後我們會得到永恒的快樂。因此出離心是原始佛法中最基本的教法,也是修大乘和金剛乘所必備的,只有出離心才能讓我們導向正確的修行。

出離心 Read More »

向內觀察

認識一位師兄,他喜歡參加法會,每次參加法會他的內心都是滿滿的歡喜,終於在一次的法會他皈依了三寶,皈依當天的晚上他有了吉祥夢,夢到佛菩薩到來向他微笑,頓時他對佛法更加有了信心,非常精進修法以及在寺廟當義工為大眾服務。 日子久了,他還是一樣精進修法當義工,可是他發覺,雖然修法能夠帶給他法喜,但是卻沒過多久這些法喜就很快消失了。由於他很少接觸經典,所以他並不知道一切有生滅相,一切無常,一切都會過去,包括法喜也是無常。 這樣他才開始接觸經典,從了解佛法的大綱直到佛法的中心思想,在學習經典的過程當中,他也得到許多的吉祥夢,有時候是菩薩教導咒語,有時候是夢到他的皈依師父到來解開心結,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寺廟做義工還沒有看到佛法更深一層的認識,內心開始糾結,打了許多妄想,也一直鑽牛角尖,導致他對佛法的修持開始又了動搖。有天晚上,他夢到自己在一座迷宮裡,找不到出路,內心很徬徨,忽然他聽見有人在他的身後念誦釋迦牟尼佛的咒語非常清晰,他也跟著念,後來滿滿的他才從迷宮裡走了出來。像這樣的夢是實在是太多了,但是他明白,即使再多的吉祥夢都是給自己的鼓勵,因為他明白,畢竟業障要自己消,無人可以代替;明白人生都是要靠自己的體會,加上了解經典上所教導的方法才能夠自己從煩惱中得解脫。就算佛陀站在我們的面前,佛陀也無法幫我們消業障,也無法把智慧交給我們讓我們開悟,佛陀更無法幫助我們增長智慧解除迷途,這些都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國家,家庭,伴侶,乃至自己的身體,情緒喜怒哀樂,沒有一樣不是在變化,每日每分每秒都在變化,我們人的基本要求其實很簡單,但求一個安穩的生活。在佛法的角度只有一樣東西是安穩不變的,那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那個能知能覺,了了分明的真心,不受外境的改變,也改變不了。 一個人能夠在他有限的一生當中能夠改變,就是他找到了那顆真心,他看日常生活就如看鏡子,鏡子裡的人事物一切的變化他看了就算,不攀緣,不執著,做該做的事情來維持生活,借助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來修行。菩薩之所以不退轉,是因為他們也知道一切會變化的事像都不可得,因為有所得也就有所失,但是他們可以借助這些因緣來修自己的慈悲喜捨,發菩提心幫助眾生,說到底也是幫助自己的修行路上快速成長。 只懂得聽經而不懂的實行是不行的,就像只懂得修法卻不懂的當中的奧義一樣,修了幾十年,內心還是一樣傲慢,一樣執著,一樣愚昧無知,遇到事情的時候卻無法運用佛法的智慧觀察內心的變化,更無法轉變自己的煩惱,這是非常可悲的。每次都是過著像以前一樣的態度面對人生,這樣跟沒學佛沒兩樣,只不過是在這一生與佛結緣而已,與一堆人結緣而已,可惜!因此真正的修行是在於理事圓融把佛慧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把佛理和事修分開,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體會佛法的真諦意義,運用佛理轉化自己的煩惱,回歸真如本性,所有的煩惱才可以轉化。

向內觀察 Read More »

知不如行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提醒我們,誦經不如解義;了解經義,又不如踏實地奉行。實踐經義,哪怕隻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訓勉我們不要貪多誦經功德,而要明了經義,才有實益。誦經不在卷數多寡,而在如法實踐。《六祖壇經》中有一位法達和尚,曾誦三千部《法華經》,自認功德很大,來禮六祖,頭不至地。六祖見其高慢,便告訴他:“縱然誦經萬部,解其經意,亦不為勝。”可見誦經而解經義固然重要,但了解經義而照著去體驗,則最為重要。佛經不僅是讓我們誦的,更是讓我們用的。   偈子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要誦經?不是。經可以多誦,但亦務須了解其義理。即使經典不易全部了解,但多誦之後若有人指點一下,整部經就可能豁然貫通,這僅算是解悟,仍須如法修行,使得理論與生活相契相印,體會更深一層,才是證悟“得道”。   這四句話對一般人也有用處。世間的學問太多,如果什麼書都看,博雜而不精,隻能拿來聊天而不能實用。知識學問及技術,貴能專精,再參考其他直接相關及間接相關的學問,便可以把心胸擴大,眼光放遠,這才是最好的讀書態度。

知不如行 Read More »

戰勝自己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是說,若以一個人的力量去戰勝成千上萬的敵人,當然是夠勇猛的戰將了,但是,還不如戰勝自己的煩惱心來得有價值。這四句話意味著「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人的一生,總是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做著適應及克服的努力。因此有人形容人生如戰場,勇者勝而懦者敗;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中,所遭遇的許多人、事、物,都是戰鬥的對象。其實,自己的心念,往往不受自己的指揮,那才是最頑強的敵人。 一般人認為,如果沒有危機感、競爭力或進取心,可能會失去生存的空間,所以許多人都會殫精竭慮地為自己、為孩子安排前途,以作為發展的戰場。 人生的戰場上,千軍萬馬,殺氣騰騰。一位在作戰時能夠萬夫莫敵,屢戰屢勝的常勝將軍,功勛彪炳,使得敵軍望塵披靡,但他內心是否平安、自在、歡喜,就大有問題。例如拿破侖在全盛時期幾乎讓整個地球震顫,戰敗後被囚禁在一座小島上,相當煩悶痛苦,難以排遣,因而說:「我可以戰勝無數的敵人,卻無法戰勝自己的心。」 可見能夠戰勝自己的心,才是最懂得戰爭的上等戰將。 要戰勝自己很不簡單。一般人得意時忘形,失意時自暴自棄;人家看得起時覺得自己很成功,落魄時覺得沒有人比他更倒黴。唯有不受成敗得失的左右、不受生死存亡等有形無形的情況所影響,縱然身不自在,卻能心得自在,才算戰勝自己。 平常人很難不受環境影響,矛盾、沖突、掙紮,經常發生,如何調伏煩惱非常重要。發生在心外的事比較好應付,發生在心中的事則較難處理。這需要做自我排解、自我平衡的功夫,在觀念和方法上都要努力。在觀念上要想到這是種種因緣配合之下所產生的結果,自己僅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並不是唯一的因素,所以無法掌控,情緒自然會安定。在方法上則要做些自我約束與寧心安心的功夫,若能隨時隨地安心安身,便是真正戰勝了自己。

戰勝自己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