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man

omchilin

解決人生問題的佛法 

在寺廟裡,我們不難看見許多參與者都是成年人,但有些寺廟卻滿滿的年輕人,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因緣。佛法度眾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相信佛法,任何人都可以學習。原因是學習佛法可以有效的減少內心的不安穩,而這種的內心不安穩不限制於男女老少,富貴貧窮,因為佛法本身的核心思想是眾生平等,眾生皆可成佛道,只是眾生迷悟程度不同。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有著一顆好奇心,勇敢的心,加上有的是青春。在我們還沒踏入社會的時候,每天的煩惱莫過於要學要教育,考得好成績,以後出來社會的時候能夠更容易的到好的收入。出來社會後又面對新的問題了,因為社會上有很多競爭對手,好成績的人滿街上都是,能力強,聰明的人更多不勝數。勉強找到了工作,工資又不如想像的那麼好,加上貸款車子,房子,供養家中父母,男女朋友拍拖時的消費,壓力無形中就形成了。還有公司的人事關係,與上級的關係,與老闆的關係,公司是否穩定等等,簡單的一句,這些都是外來的問題造成自己的煩惱。幾乎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當我們的年紀適合婚嫁的時候,有對象的都會計劃談婚論嫁,沒對象的就給家裡人催找對像。有了家庭後,就會計劃生兒育女,到時候又要煩惱子女的成長,給予好的生活,吃得穿的,給予好的教育等等。 事實上許多佛教信仰的家庭都經過類似的經歷,到了中年才有時間來學習佛法,更有一些為了生活忙了一大輩子,到了老年才接觸佛法。可惜的是他們卻萬萬沒有想到原來可以依照佛陀的教法運用在生活裡能夠得到更好的效果,因為佛教並不迷信也從不鼓勵迷信,佛法是因為能夠從基本上解決人們的煩惱而出現。無論你是年少,中年或老年,無論你是男或女,乖巧或叛逆。 從我們年輕時走到生兒育女的階段,基本上人生的時間就已經沒了接近一大半。跟佛法有緣的人就會借助佛法來幫忙解救生活上的問題,而有的是把心念寄託在佛菩薩身上,希望保佑自己及家人。然而,佛菩薩不只是放光加持你,佛法真正能夠解決人生的問題不止那麼簡單,只要你肯花點時間認真學習,其實佛法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單純,佛法不只是來佛堂上香叩頭禮拜,念幾聲佛號,參加消災法會,佛法也不只是讓你心靈上得到安慰,佛法是能夠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 其實,當真正學習佛法後,才會更深層的認識自己,自己的心是否是隨著外境的變化而改變,然後又隨著另一個外境變化而被牽著走。心被牽著走永遠是處於被動的,就如一個小孩子被好吃的糖果誘惑,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發脾氣,而成年人乃至老年人也是一樣,因為他們都不知道我們其實有一顆能夠自主的心,也不懂的如何運用這顆心,常常被外在的人事物牽動著。 當深入佛法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發現到,我們對於慾望減少了,也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脾氣,情緒也比以前沒那麼大的起伏。因為佛法的教導是對治我們的根本問題,比方說,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時候都經常提到煩惱,煩惱的來源於攀緣心,對治攀緣心有幾種方法,而這些方法都因人而異,領悟力高的方法比較直接,領悟力低的就用比較淺易的方法,總有一個方法適合你。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看一些年長的老人家,一些有接觸佛法的和沒接觸佛法的分別,通常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脾氣,自尊心方面來看。可能從年輕一輩的角度來看,這些年長者只不過是有時間到寺廟來拜拜,做義工打發時間,可是很多年輕人卻忽略了年長者到現在才有時間來了解佛法,根本說不上學習,畢竟忙碌了一輩子。忙碌的日子過完了,也建立了許多的習性,自尊心不容易放下,對事情也非常固執。 佛法能夠很圓滿的讓你融入在日常生活中,佛法教育讓我們知道做該做的事,比方說:  正見:正當的見解,正確的觀念,一個觀念,往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正思:正當的思想,就是正確的意志、決心、思量、分別,正思惟也就是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痴,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別。 正語:正當的語言,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即遠離一切不慎之語、誹謗之語、傲慢之語、辱罵之語、刻薄之語、花言巧語和虛妄不實之語。 正業:正當的行為,就是行為舉止正當,身、口、意三業清淨,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一切邪妄。也就是十善業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泆等。 正命:正當的生活,正常的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部分的罪惡,都是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譬如開設賭場、酒家、屠宰場,經營販賣殺生用的釣魚具、獵槍等商店,都不是正命。 正勤:正當的努力,就是朝真理的目標勇猛邁進,《正法念處經》卷四十三說:懈怠是一切惡道的根本,是生死的種子,世間的一切苦惱都由此而生。欲斷生死縛者,應該精進,捨離懈怠。 正念:正當的意念,就是清淨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意念正道,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把念頭放在人我是非、得失成敗、金錢名利、感情欲望之上,應該時時心存正念。 正定:正當的禪定,是以正確的禪定集中意志和精神,而收攝散亂的身心,培養完美的人格。真正的禪定,不在於形式上的打坐,而是在於內心能源的開展。  正當的禪定應該是:   1.健康的禪定:能令身體獲得健康。  2.安心的禪定:能令心意專注一境,而得輕安。  3.開悟的禪定:能令思想豁然開通,由迷入悟。  4.見性的禪定:能令佛性開顯,尋回真實自我。 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導,名為【八正道】。佛法不是一種學說,不能單作理論上的瞭解;尤其八正道完全是日常生活的指導,因此更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去實修、體證。譬如,當我們已經知道佛教的教育對自己以及家人朋友的利益,不管遭遇任何委屈、不平、困難、迫害,都不會改變自己對佛教的信心,這就是正見。平日所思所想,都與佛法真理契合,這就是正思。與人交談說話都是慈顏愛語,令人生起信心、歡喜、希望,這就是正語。乃至平時所行所做,都合於道德禮義,不會為了一己的私欲而去侵犯、傷害別人,進而主動扶弱濟傾,樂善好施,努力行善止惡;遇到各種情況,都能沈著、冷靜,運用智慧去判斷、解決事情等等,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八正道的方法。 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學習佛法絕對是對自己有大利益,因為可以來得及改善我們的思維,運用正確的方法來生活,那就不容易墮入嚴重的執著,也不容易因為外境的變化而令我們的心被牽著走,老來的時候增长習性而變成一個固執放不下的人。 我們不難看見許多老人家喜歡嘮叨,總喜歡對年輕人說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其實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只不過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外在人事物的變化而升起反應,日子久了就習慣了。比方說,他有很喜歡的東西,就會有很不喜歡的東西,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或以嘴巴,身體造作,思想等反應如讚美,讚嘆,喜愛,佔有等等;反之,自己不喜歡的也會升起反應,也以嘴巴,身體造作,思想等反應比如打,罵,身體行為的反抗,耍脾氣。 身為孩子或孫子當然不明白,為何許多老年人都有共同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佛學教育都已經包含了,當我們明白了當中的因由,自然就知道怎麼應付了。所以說,學佛要趁早!  吉米藏 作  蓮緻上師 編輯 

解決人生問題的佛法  Read More »

迷樂菩薩

妄想是怎麽來的呢?如何分辨妄想? 妄想的可怕? 妄想如何讓我们造業? 如何將從妄想中找出清淨心?   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住坐卧打妄想, 甚至还在妄想中自我迷樂。因此修行者需要先了解 什么是妄想,如何解决问题,才能在修行上事半功倍的提升自己的修行增福慧的效果。  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先產生感受。這個受,一個快樂或者痛苦的感受。由這痛苦快樂的感受當中,又產生一個想法出來,而這個想法是你生生世世生命的經驗累積而成。比如喜歡吃榴梿的人,他跟榴梿一接觸的時候,聞到它的味道,產生美好的想法:這個榴梿是非常甜美的東西!過去生對榴梿有痛苦經驗的人,看到榴梿說:唉呀,這個味道真是臭穢!同樣一個東西,你會產生不同的想法,而這個想法會產生不同的欲望,這個就是造業的根本,叫「顛倒想」。  但是,在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一個凡夫的想法絕大部分都是錯的。我們剛開始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為它都是跟自我——我愛執相應的。這個想法,這個妄想,就是說, 在我們過去的生命經驗當中,我們很多很多的造業,留下很多生命的經驗,就變成我們今生的想法。佛法說這叫「顛倒想」,這是一個生死的根本。  我們的目標就是,必須把這樣的無始劫的顛倒想轉成一個清凈的真如。  据说在商朝最後一個皇帝-商紂王。有一天,有一個諸侯供養商紂王一雙象牙做的筷子,紂王非常歡喜,心中就住在這個筷子。我們一個人歡喜一個東西就心有所住。這個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歡喜;這個筷子要是有損傷,他就痛苦。所以他的心就隨這個筷子起伏了。   他有一個很智慧的大臣,叫箕子。有一天,這個箕子看到商紂王吃飯的時候,他感覺商紂王看這個筷子的眼神不太對勁,他就有一個不祥的預感。有智慧的人可以從小事情體會出大道理,會事入理。他就跟商紂王說,你這個筷子是從什麽地方來的?他說是諸侯國供養我的。箕子說,這個筷子不吉祥,你要趕快把它舍掉,把它丟棄,否則有亡國之患。 商紂王說,這不就是一個筷子嗎?有這麽嚴重嗎?箕子說,你今天愛著這個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飯,吃久了以後,你覺得這個碗不對勁了,跟筷子不相配了,你總有一天要找一 個象牙的碗來跟這個筷子相配。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個 桌子也不對勁了,怎麽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個象牙的桌子來跟這個碗相配。再過一段時間,你覺得這個房子不對了,這個房子跟這個桌子不相配,你要蓋一個更莊嚴的房 子來配合這個象牙的桌子。所以,總有一天,你就是因為這樣子的欲望的輾轉增盛而亡國。果然,這個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僅是它會帶動我們產生欲望、造業,而是它會輾轉增盛。你滿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像滾雪球一樣,它不斷地輾轉增盛。剛開始你不覺得它的存在, 但是等到你覺得它勢力強大的時候,你沒辦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了。這個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我們要知道妄想的可怕:第一個,它是不知不覺的;第二個,它是輾轉增盛的,勢力會不斷地擴大。所以你一旦開始修行的時候,你開始回光返照的時候,你才會知道妄想的可怕。我們一般人是不知道怕,因為你從來沒有回光返照。  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開始不是向外去看誰怎麽樣,這個人怎麽樣。這個跟你都沒有關系。我們在沒有接受佛法的情況下是非常難以分辨真如和妄想,很多時候老是跟著妄想,你的生命當中大概就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喜歡做什麽你就做什麽,誰也管不住你。而一個修行人,他開始「做我該做的事情」。比方說,我的功課時間到了,但我現在的心情不想拜佛……你不要管它,那是你的妄想。你走到佛堂,就是拜佛。當有一天, 你發覺自己慢慢從「我喜歡做什麽」而改成「我應該做什麽」 的時候,恭喜你,你開始遠離你這個惡朋友了,你跟妄想慢慢保持距離,也表示推動你無始以來生死業力的那個十二因緣的力量開始淡薄了。所以,你心態的改變,就是你生死業力的改變。如果你還是活得很情緒化,喜歡做什麽就做什 麽,那你就完了,你一輩子就是生死凡夫,你來生還是生死凡夫,修再大福報都沒有用。  我們習慣性的攀緣在不同的人事物,基本上都是攀緣在自己喜歡的,自己要的,就算已經皈依了佛門,我們也一樣習慣性的攀緣在所喜歡的佛菩薩,攀緣在所修的法,日子久了就會執著所修的法所帶來的喜悅,平靜,安穩。由於缺乏佛法的教育,久而久之就以為這就是佛法的一切,不知道原來一切所修的法所帶來的喜悅,平靜,安穩只是暫時的外相,而這些外相會隨著心情,時間而流失。所以你一切的喜悅,平靜,安穩都是無所得,真正能夠讓我們喜悅,平靜,安穩的都不是修來的,因為我們的真如本性已經具足,只不過我們錯用心,把真如本性掩蓋了。  我們必須要清楚,修法只是一種工具讓我們能夠認清,把真如本性從日常生活中的假相顯露出來。比方說,當我們在持咒時,佛菩薩的咒語本質是清淨的,我們凡夫雜亂的心接觸咒語時心中的妄念會容易飄浮出來,過了一陣子這些妄念就會消失比較容易融入咒語的氛圍。因為這是我們的清淨心已經和咒語接軌的緣故,久而久之我們安住在六根和六塵的心就會軟弱,慢慢的清淨心才會顯露出來。  當我們的心不再安住在六根和六塵久了就會產生輕安,喜悅,平靜,但是這些都是我們要修法的時候才能夠顯現出來,沒有修法的時候就不會出現,這些都是我們的感受。佛說感受是不可得,感受有如曇花一現,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的都是假相,我們保持知道有這些感受就可以了,千萬不要墮入感受的圈套。就如我們愛一個人時,得到對方的愛我們就開心,得不到時心情就不一樣了,都是自我的感受,過了一段時間,心態又不一樣了。  想要把真如本性顯露出來,又不想產生執著不墮落於我執法執,我們必須要得到佛法的加持才能夠繼續發掘真如本性,所謂的加持並不是觀想佛菩薩放光加持,而是在佛的經典裡學習,學習成佛的方向,學習次第,從新認識我們的心,認識什麼是妄想,什麽是真如清淨心,如何去妄顯真把這顆清淨心找出來,然後學習如何操作這顆清淨心成就法身菩薩乃至成佛。  希望大家不再執著迷於安樂,不做迷樂菩薩, 而是做常精进菩薩!  吉米藏 作 蓮緻上師 編輯 

迷樂菩薩 Read More »

自私的轉化

自私的行為勿論在任何一個人群,團體,朋友圈裡都難以維繫良好的關係,更何況是在一個佛教團體裡。自私的人通常是難以得到別人的理解,因為它們的行為是無法看見別人的需要,自私的人只顧著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修行人必須謹記就是自私的行為是無法在大乘佛法的到成就,因為自私的人是很難發菩提心,修學大乘佛法如果沒有菩提心為根本,比修小乘阿羅漢更難,更何況是金剛乘。所以藏傳佛教都必須按照次第學習佛教的經典理論至少十二年以上才可以進入金剛乘的修持,比如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通達阿含部的經典,知曉執著,執著的來源,破除執著的方法如我空法空,如何安住心去修持等等。再學習大乘佛法的六度法門,發菩提心入菩薩道。 所以由此可見這一路的修行都是要調整心態,缺乏正確的修行心態是很危險的,許多外道的修行人都有持咒念佛號,但是卻無法從咒語及佛號中得到成就,原因是沒有正確的心態來修持。 許多人的想法就是得到了一個密教無上的灌頂,專一修法就可以了,可是卻忽略了整個修行的基本條件,就是要發菩提心!所有的佛,菩薩,乃至密教祖師都發菩提為基本才能夠的成就,除非二乘人,聲聞,緣覺,因為他們的修行是偏空,只認為世間上的人事物都是無常,卻不知道所有的相都是緣起性空,所以他們不會對人事物感興趣。 大乘佛法的思維是知道世間萬物都是假相,但是也知道都是緣起性空,所以不執著,而利用這些假相作為修行的工具來開顯本有的清淨心及菩提心! 吉米藏 作蓮織上師  編輯

自私的轉化 Read More »

菩提心

很多人在沒有接觸佛法之前都很喜歡到寺廟幫忙,心中都抱著一個有好的回報,希望能夠以身體力行的方式來學習發菩提心。 那麼發菩提心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發菩提心?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學習該如何有正念的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成佛的其中一個主要關鍵,但是必須先要了解發菩提心的真諦。菩提心並不是說你高興時就發一發,不高興時就不發。就如師尊的文章裡也有提到,「沒有明心見性,是無法真正發菩提心的」。 當修行者明心見性後,菩提心是自然而現,因為見性的人能夠體會所有的眾生皆因一念無明起煩惱而墮入輪迴,眾生本有的真如佛性與見性的人並無差別,因為見性的人也知道根本不能夠從眾生的身上得到一絲毫的利益。事因入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他,無眾生,無壽者。在大乘佛法的修行裡,唯有依止菩提願才能夠邁向成佛的道路。 小乘佛法的修行方式在於自修,執著於我空,目的自在涅槃,不注重為眾生離苦成道。因此沒有培養菩提心,但是宗喀巴尊者說:成佛的道路除了無我,空性之外,還是必須要有菩提心才能夠見性成佛。 唯識論提到我們觀察六根接觸外境時,心裡生一連串的狀態也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是從八識區接受而促成「有我」的原因。修行是了解八識的運作並且心理時時清楚明白每一個念頭的來去及痕跡,因此偏於我執及法執的修行是無法有效的觀察微妙的心理變動,因為「有我」是無法突破「我」的假象。 行者如果沒有好好學習佛教的基本教理,入因果論,緣起性空,我執法執而緣起煩惱,如何分辨善與惡,佛與魔之間,如何能夠突破我執?沒有解脫教理,只不過是在修善報復得而已。 佛法把“主人和客人”分析的很清楚,我們都知道現在所接觸的人事物都是自己以前所造的因而顯現的果報。意思是說,你以前下了一顆種子,今天開花結果了。 主人是我們那顆不受內外境染污的心性,也就是真如佛性。客人就是所有因緣和合在我們面前出現的人事物,也就是開了的花,結了的果。可惜的是眾生錯誤把客人當成是主人,跟隨者客人的喜怒哀樂,攀緣外境的變化而不自知,佛法的教導就是讓我們認清真如本性,不再任意攀緣外境的變化迷失了修行的方向。 就比如,啟建寺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度眾生入佛門,學習佛法,教導眾生見性成佛,脫離六道之苦。寺廟是主人,本性是度眾生,客人每天人來人往,寺廟也不會執著那個眾生每天來,那個眾生比較少來,一切都是隨緣。但是寺廟必須破除一切阻礙發展的障礙,才能夠續佛慧命廣度眾生,就好比修行人必須破除妄想,我執,法執一樣,破妄才能夠顯真啊! 一切自私的行為觀念都是阻礙修行的,修行人必須去除「我執,法執」。因為沒有了「我執」就不會產生自私,沒有了「法執」就不會產生取。如果大家遇到一位自私的人就知道他的「我執」很重,如果是一個「不捨」的人就知道他的「法執」很重。我法二執重的人是無法自行發菩提心,最多只能夠跟隨大眾修善報福德而已,就像曇花一現然後就沒有了,而且這種人會比較容易自我為中心,需要大家的遷就。如果這是一位修行人的話,那就必須常常自我反思,多修懺悔,多閱讀經典,把經中所學運用在生活上,學習如何把心帶回家,不讓這散亂的心攀緣在外境,一切從理法上修起。因為這是缺乏基本佛學知識的現象,需要從基本學起! 啟建一間寺廟並不容易,要維持更加時艱難的事。這也是考驗菩提心的堅韌,一切隨喜隨緣,當中包括人事配合,錢財調動,發展方向,佛學課程種種安排。這是需要各方的配合以及精明能幹的領導人所部署才能夠成功。並不是坐著光想就有了,要想一想我們能夠為寺廟貢獻什麼,還是寺廟為我們而貢獻? 真正的菩提心啟發了過後是不容易退轉的,因為真正的菩提心並不是因為外境而生起,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無為而為之」。如果菩提心是「有為而為」的話,那麼這就是生滅心,也就是攀緣心,是製造煩惱的心。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生滅心是無法使我們成佛的,更不是讓我們滿足心理願望的工具,生滅心只能夠讓你繼續當一位凡夫眾生!你還想當凡夫嗎? 吉米藏 作蓮織上師 編輯

菩提心 Read More »

轉境

疫情的蔓延帶走了無數的寶貴生命,在此分享一則真人真事。我的一位好友也在這疫情中往生了,他是我認識多年的佛友,有機會見面時都會討論佛法。記得有一次我們在討論“心經”裏的無所得。“心經”的大意是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以調整我們的心而出現,然而若我們的心不升起妄念,不住在妄念中,這些修行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意義了。 人生的過程也不過如此,當年的佛陀也就是因為要深入探討人生的秘密,尋找解脫才會出家。在此要誠心感激佛陀的偉大,把人生的解脫法門傳了出來。 我這佛友的太太也是一位佛教徒,幸好一直都篤信佛陀的教誨,第一時間就是安排好我這好友的後事,不會把情緒放在前面,也不隨便把親人離世了的悲傷發泄出來。一心只希望他的丈夫跟隨佛菩薩到佛國凈土繼續修行之路。她的這份情緒安排做得非常妥當,再加上她本身當時也染疾了,幸好她及時得到醫療。丈夫離世後家裏就只有的兩只狗狗的陪伴,這是不容易啊! 這位佛友離世的消息傳出去後,各方的親戚好友都獻上幫忙,安排每個做七日都報名師尊的超度法會,作法會功德主,法會主祈者等等,寺廟的同門也安排誦經回向一心祈求佛菩薩接引往生凈土。 表面看來這是一件普通的事情,生命有生滅,這也是佛陀所說的“無常”。但是每個人的心裏面都有一顆善心,只是遇到了成熟的時機就會發揮出來,這也是我們學佛的人一直在尋找的。 由於我們被自己的無明所引起的種種妄念,而造作了種種的業,再加上自我的執著導致我們在這六道裏永續的輪回。所以學佛就是要把這清凈無染的心找出來,加以訓練不再攀緣於無明妄念中生活! 許多人在學佛時都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佛法融入生活裏面。這是其中一個例子,在生命中遇到任何事情或狀況時,以佛法的的智慧臨危不亂的處理事情,當事情處理完畢後就會發現情緒也跟著消失了。 在大乘佛法的思想裏,所有我們遇到的人事物都是修行的一種助緣,這修行的道路上不升起執著,不升起怨恨,只帶著慈悲的心去修行。我們常常都聽到“度眾生”這三個字,那麽誰是眾生呢?我們身邊的人就是眾生,他們也只不過是和你的因緣比較深而已!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轉境 Read More »

觀察

在这五彩缤纷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这些外在的环境影响,会让我们的心跟随这些外在的变化而随波逐流。当我们的眼睛接触这些外境时就会产生感受,我们很容易停留在感受上,因为感受会让我们产生喜欢或不喜欢。当你喜欢了这种感受,它就会藏在你的意识裡,你就会继续追求这种感受。反之,如果你不喜欢这种感受,它也会储藏在你的意识裡,当下一次你接触同样的外境时,你就会拒绝。 这一连串的心裡反应都是受着外在的环境所影响,你完成没有自主的立场。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千万不要被外境所迷惑,观察世间的一切东西都不是永恆不变的,万物都是不断的在变化,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常。 修行是先去瞭解自己内在的心,我们都擅长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然后加以批评,这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当观察自己的内心,这一连串的心裡反应,这样才能够提升修行的素质。 观察内心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观察得越久就能够越细腻,就连起心动念的时候你都能够知道。我们可以先从眼睛开始,当眼睛接触所的有人事物后的心裡反应。然后就试一试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所嗅到的味道,舌头尝过的味道,身体所接触的感觉。这些种种从外境进来的都是无常,一直都在变化。当它们顺从你的时候你会欢喜,当它们不顺从你的时候你也会因此而变化。 我们要有一颗自主的心来面对所有外境的无常变化, 要知道这些外境的变化都是因缘和合的变现。他们因为某一些因缘才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们有出现也会有消失的一天,那又何必执着在当中而影响了你平静的心呢?心能够造万物,你现在所遇到的坏因缘也是你的心之前所创作出来,时机成熟了就有了今天的果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培育这颗心,不要胡乱创造不好的因果,要知道一切都是有因缘。我们就以一面镜子来关照世间,生活当中我们不取、不执着、心不住在这些假相。 观察的时间越久,你就能够看透越多,你的心才能够自主。观察就是修行了,一个行住坐卧的修行。这样才是时时刻刻都修行,达到念念清淨,也是精进的正思维正见的观察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湼槃。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觀察 Read More »

學會讓步

蓮生活佛文集『靜聽心中的絮語』  pg. 82 娑婆世界,又稱『堪忍世界』,我教大家『學會讓步』。 『忍辱』是六波羅蜜之一,我們忍耐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嗔恚的心,安住於心,且要不動心。 想一想— 我們行者修的是『忍法』。 佛陀教我們,『忍辱』是七賢位之一,是四善根之一。 爭執會帶來禍患,有什麽好爭,又爭什麽?爭來爭去也是空。 我舉一例: 一個富豪,乘船過河,船翻了,富豪死了,富豪的屍體,被一位漁人尋獲。 漁人要求富豪家人,給付高價,才取回屍體。 富豪家人去請教一位有知識的人,有知識的人說:『他無法把屍體賣給他人,他一定會讓步。所以,可以暫緩,不用急。』 漁人發現對方不急,而屍體也發臭了,他想讓步,但,心中不甘,也去請教那位有知識的人。 有知識的人說: 『慢著!他們家人無法從其他地方買到那具屍體,他們一定會讓步!』 這個例子,令我想笑,如果大家都想對方會先讓步,那就僵住在那裡了,誰也不讓誰,讓不出來。 天下的事情,原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因為雙方都不肯先讓一步,結果,煩惱來了,胡思亂想,心情沮喪,因為憂慮而身心難安。 那位有知識的人,教人的方法是錯誤的,他應該教人家『先讓一步』,而不等著他人讓步。(請記住我的話,自己要先讓步) 這世界為何有戰爭?雙方均不讓步。 為何家破人亡?雙方均不讓。 為何人與人爭執不休?雙方均不讓。 這世界已經是『苦』、『空』、『無常』了,雙方再不讓步,是苦上加苦,等於苦苦。學習佛法的人,要懂得自己先讓一步,這樣才能海闊天青啊! 讀者心得:在修行的過程中,修行人都以六波羅蜜為修行標準,隨著修行的層次變化,當心接觸外境時所產生的種種反應所故,都不離開六波羅蜜的修行。六波羅蜜其中的忍辱波羅蜜在金剛經裡有一段可以供為參考:忍辱(羼提波羅密)《金剛經》「須菩提!忍辱波羅密,如來說非忍辱波羅密,是名忍辱波羅密。」:包括「生忍」和「法忍」及「無生法忍」,其為菩薩能在「位高時不傲慢放縱」、「被侮辱時不屈/居於怨恨」以及「外界現象變化時不會痛苦煩擾」等不生瞋業。但忍辱只能對治「自身的瞋恚(即自身造成的瞋礙),而不能對治「他人的瞋恚(即他人造成的瞋礙)」,且單單只會「忍辱」並沒真的完成「修成正果」或「解決問題」,而真正要完成修成正果或解決問題則是需要輔助六度中除「忍辱」的另外五度。故佛陀說的「忍辱」,並不是真的叫人「只會忍辱」。 由此可見,在這當中的六波羅蜜修行方法必須隨著心的修行層次變化而改變。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圍繞著如何對治「妄想、分別、執著』而立。就比如我們每天都要呼吸,我們也沒有必要刻意要呼吸,修行就是要把這些種種的方法融入生活裡。當六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修行到了某個層度,很自然的就會融入生活,並不需要刻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般若。 吉米藏 作 讀者心得:『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是佛弟子必修的法門,甚至有些祖師說:忍辱是最高的修行法門。遇到逆緣要視為佛菩薩賜予考驗,不應怨天尤人,正是突破自己修行層次的時機。。是一切的事情不能解決往往是心量的問題,把心放寬,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人事問題。 釋蓮密上師 讀者心得:安照佛陀的教法一切都是有其因缘果報,而不是無缘而成行。 佛說: 欲知前世因,今世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身為修行人是先要了解因缘果報, 今生所遇到的善恶缘都是來之自己前世的善恶業力。逆來顺受。業力的形成是自己的心念决定的。心念的邪恶是悪業,心念的善良是善業。這都是心識引導我們的一切行為所照的業。 假如自己内心還是繼續過去的業力和思想,那麽今生就不斷的在照業。所以需要先体會和了解業力是苦的。因此今生最重要的是用菩提心去播種開創未来的一片廣大善種子,這肯定在未来有一个條光明的道路在等待着我們去觉悟成佛。 蓮緻上師

學會讓步 Read More »

念佛持咒的好處

當下念佛憶佛持咒 蓮生活佛盧勝彥文集第161冊-清涼的一念 有「空行母」,執一「弟子」來我隱居處。   我問:  「何來?」  答:「死矣!」  「有無修法念佛?」  答:「無暇。」  「死時有念佛否?」  「來不及了!」  「什麼原因?」  「我遭遇惡緣,遇到車禍。前有車,後有車,後車一撞,我夾中間,頃成肉醬,未及思索,就死了!」  我嘆息!   我告訴車禍弟子:  「平時念佛憶佛很重要,臨終念佛憶佛亦重要,尤其是臨終人,經中云,有僧雄俊,臨終入鑊湯,高聲唸佛。有汾州人,專門屠牛,臨終見群牛逼觸,痛苦哀嚎,他便大叫阿彌陀佛。另有張鍾馗殺雞為業,臨終見神人驅群雞,啄破雙目,流血盈床,張鍾馗大叫阿彌陀佛,結果雞群散去,他們皆得往生。」   弟子說:  「我被雙車一夾,連叫都沒叫,就死了!」  「幸好,你家人還書一信,寄『真佛密苑』求超度,所以『空行母』才帶你來此。」  「師尊救命!師尊救命!」   我告訴弟子:  一心不亂。  專事一心。  專持名號。  心不散亂。  如龍得水。  似虎靠山。  憶佛念佛。  必得見佛。  果然車禍弟子,專心十念,三聖現前,將他帶往西方去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往生西方這麼容易嗎?主要是阿彌陀佛誓願深重,娑婆有緣,及化道有關。   什麼是「化道有關」?  今天,這位弟子的家人,如果不是寄信至「真佛密苑」,空行母未帶他來我隱居的「葉子湖」,這位弟子必然墮落三途惡道,求出無期。   要知道,臨終不能念佛憶佛的人,實在不少,無宿世善根,念佛不得也,我知道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憶佛:  一、善友未必相遇,無人勸念。  二、臨死,事業太多,交代後事,不遑念佛。  三、已中風失言,口不能語,不能口誦念佛。  四、發瘋發狂,語無倫次,不能專心憶佛念佛。  五、遭火燒死,遭水淹死,均來不及了。  六、車禍夾死,剎那剎那,叫都來不及。  七、臨終惡友在傍,無人勸念。  八、中毒昏迷,不能念。  九、兩軍打戰,一下子,被炸死。  十、忽然掉下懸崖,什麼均不知。  …………   我覺得,有更多的人,根本上俗事太多,東攀西緣,平時妄念不止,思想雜亂,業識早已茫茫,要他萬緣放下,他根本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他還根本不知道要不要呢!這種人心中顛倒,念不得佛,定不得心,如何往生?   這世間,人人在做事業,人人在賺錢,人人在爭名位,他們不知道那是如幻如影而已,真正的一件大事就是生死之事能了,這才是人生大事。事業、賺錢、名位,全是苦本,是枷上加枷,鎖上加鎖。   弟子明白,書信寄「真佛密苑」,空行母領亡者至「葉子湖」,我來超度,真大善也! 讀者心得: 在佛教的修法儀軌裏我們普遍都會接觸到一些佛號以及咒語。每日堅持持誦佛號或咒語有助於修行者更加的專注于修法,並且能夠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而達到感應道交。在”佛説阿彌陀經”裏有提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持誦佛號或咒語有它的基本條件,就是一心不亂!修行本來就是借助各種方法來調幅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不散亂,使我們的心不隨便升起顛倒妄想,使我們的心從妄想中解脫,這就是我們平日要訓練的功課。 很多人都有錯誤的觀念,就是心中有所求,然後在持咒時沒有專注把心放在持咒上,而是心中想念自己的願望,嘴巴在持咒,這是無法達到咒力的效果,我們應當專注一心! 一心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這也是佛菩薩為度衆生的大願力。 蓮花志傑 作 蓮緻上師 編輯

念佛持咒的好處 Read More »

養鬼

《阿含經》裡有一則海龜喻,是說要想得到人身,就如一隻盲龜,在大海中漂流,要找到一根可以倚靠攀救的浮木非常不容易,尤其浮木上還要有個孔,讓盲龜的頭伸出來以便漂浮呼吸,實在是難上加難,所以說「人身難得」!經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人身難得,生命易逝,我們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修持這寶貴的人身嗎? 如今得了人身也聞了佛法,就應當好好實行佛法裏的教義。一位具德的上師灌頂加持有如將宇宙的大能量灌輸在你的身上,而受灌頂者亦需要具備基本條件接受灌頂。許多人有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爲得了上師的灌頂加持,纍世業障就會消除,卻忘了自己是否具備條件。倘若我們每天都製造惡業,再大的法力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惡習性。所有的諸佛菩薩們都是經過向内在觀察以及長時間的實踐才能夠證悟。我們須要知道一件事,我們的業障就如一個大水缸裏都盛滿了黑如墨汁的水,而這些水都是我們纍世以來自己添進去的,直到今天我們自己都還不停的添進去。就如小孩每天都讓母親打掃,而小孩卻每天都製造垃圾一樣的道理。 佛菩薩的加持就如乳白色的甘露倒入我們的大水缸裏,滋潤了我們的身心。但是這要因人而異,如果我們能夠停止每天製造妄想,保持每一念都是善念,保持利益人天的念頭,也具足身體力行,那麽我們就會比較容易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得到的加持力當然也不一樣了。 我們學佛的都相信因果業報,現在所遭遇的都是以前所造的因,如果我們遭遇的都是不好的,可想而知是我們以前所造的都是不好的因。所以我們應當減少製造不好的因,增加善因才能夠得到善的果報。 寺廟是一個很好修行的地方,裏邊可以讓我們很快的纍積功德和福報。我們可以在寺廟做一切利益人天的事情,包括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讓寺廟繼續運作利益更多的衆生。我們可以清理寺廟,讓其他進來寺廟的人感覺舒適,可以幫助其他人學佛,可以幫助不認識的人接觸佛法是一件大功德,他若修行成就,我們是功德無量。就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裏所説,佛陀成就后,摩耶夫人得生忉利天。 反之,如果在寺廟破壞裏面的和合,相對的果報也非常嚴重。若一位衆生因爲我們的緣故而離開了寺廟從此不相信佛法,斷了他的善根,這種果報并不是佛菩薩加持就能夠解決了事。更何況若是無數位衆生因爲我們的緣故而離開了,這種果報是無法想象啊!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妄心帶進去一個能夠改變命運脫離輪回的道場,這不但對自己一點益處都沒有,反而是害了自己。 還有一種惡習慣是在任何團體裏都會經常發生,那就是『兩舌』,這是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在道場裡面搞分裂、搞對立、搞幫派,如果這個道場的團體本來是和合眾,我們要是造兩舌挑撥離間,令團體不和合,這個罪就非常的重,在戒經裡面這個罪稱為破和合僧,是五逆罪之一,果報是在無間地獄,犯罪者應當懺悔發願永不重犯!各位應該共勉之。 根據佛經中記載當初琉璃太子想篡位成為新國王,就向迦毘羅衛國-釋迦族人宣戰。佛陀阻止了他三次,但在太子出兵第四次,佛陀正好偏頭痛,痛到無法阻止這場戰爭。佛陀的頭痛,釋迦族的滅族,都是有因果的。這又為什麼呢?過去世有一個村子,遇到飢荒時,村民只好捕捉池中的魚來果腹。那時有個八歲的小孩,看見有隻大魚張開嘴巴,覺得好玩,就拿樹枝朝魚頭敲了三下。當時那些村民輪迴為「釋迦族人」,大魚則投胎為「琉璃太子」。那些被村民殘酷地吃掉的魚,就是「太子的軍隊」。那個沒有吃過魚卻打魚頭三下的小孩,就是「佛陀」。雖然佛陀沒有吃過魚,卻敲了大魚頭三下,因此在第四次阻擾琉璃太子進城的關鍵時刻就開始頭痛。佛陀的頭痛,釋迦族的滅族,就是共業結果的例子。從這件事情中也説明了另外一件事,就是無論你有沒有意敲打那魚的頭,也都會遭受到同樣的果報,就算是佛陀也不列外! 很多時候我們忘了學佛的初心,以致嘴巴念佛,心裡卻養了一隻鬼。這隻鬼是依靠貪欲、憎恨、愚痴三毒為營養,而我們卻在不知不覺中滋養了它。形容是鬼的心已經是非常客氣了,其實這樣的心比鬼更可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被這樣的鬼心影響得糊里糊塗,千百世的輪迴都是因為它。寺廟是一個能夠改變命運增福報消業障的地方,如果能夠善用這顆無分別、無執著、無妄想的心在寺廟裡自利利他,那就真的是功德無量。修行就是要消除這讓我們繼續輪迴的心,因為它會完全破壞和顛覆我們的身心而導致我們的真實心不能夠顯現。更可怕的是如果運用這鬼心在寺廟爭議破壞修行眾等。那麼它會讓我們更快的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一旦到了三惡道就只有承受果報了,完全沒有修行的機會,需要經過累劫的時間去消除罪業,謹慎啊! 我們在人世間修行的目的地是要多聽聞佛法修心改變命運,增長善念。所以我們必須把握機會,認真學習佛法,先把這顆清净的心、能知能覺的心、不受環境影響汙染的心找出來,盡量減少使用那顆妄想的心,那麽我們才算是開始實踐佛陀的教法。 修行的過程會經過很多的考驗,知道自己走錯了方向時,立刻把心回歸正念,不要被環境影響我們的心去破壞自己的修行。只要有覺醒的心,任何時候都可以回歸正途。讓我們繼續調整正知正念的心,踏上正確的修行路程,發菩提心學習菩薩的慈悲心,才能自覺覺他,離苦得樂。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養鬼 Read More »

大菩提心

蓮生活佛文集『智慧的光環』pg 58          我們曉得,修行有小乘、大乘。小乘佛教修行證果,有所謂『聲聞菩提』及『獨覺菩提』。         而大乘佛教修行證果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認真說來,所謂發大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這大菩提心,是行菩薩道,度化四生六道九有的一切眾生入涅槃的心。此心無邊無際,故稱大菩提心。        像我(蓮生活佛)發願,願意生生世世在娑婆度化眾生,願意粉身碎骨度化眾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種發願就是大菩提心。發了願,也要去實行。       真佛行者修法、行法,一定要發大菩提心。記得,不只是為自己修,而且是為眾生修,眾生是第一,自己在最後,如此,才可減少業力牽纏,能即生成就。 讀書心得:發菩提心乃為成佛之正因,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佛道。如藏傳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師說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應當將自己所修之一切功德、福德迴向給法界眾生。宗大師表示說:如果知道利他為成佛之正因,連一點自利之心也不敢生起。 釋蓮密上師 作

大菩提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