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man

omchilin

知不如行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提醒我們,誦經不如解義;了解經義,又不如踏實地奉行。實踐經義,哪怕隻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訓勉我們不要貪多誦經功德,而要明了經義,才有實益。誦經不在卷數多寡,而在如法實踐。《六祖壇經》中有一位法達和尚,曾誦三千部《法華經》,自認功德很大,來禮六祖,頭不至地。六祖見其高慢,便告訴他:“縱然誦經萬部,解其經意,亦不為勝。”可見誦經而解經義固然重要,但了解經義而照著去體驗,則最為重要。佛經不僅是讓我們誦的,更是讓我們用的。   偈子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要誦經?不是。經可以多誦,但亦務須了解其義理。即使經典不易全部了解,但多誦之後若有人指點一下,整部經就可能豁然貫通,這僅算是解悟,仍須如法修行,使得理論與生活相契相印,體會更深一層,才是證悟“得道”。   這四句話對一般人也有用處。世間的學問太多,如果什麼書都看,博雜而不精,隻能拿來聊天而不能實用。知識學問及技術,貴能專精,再參考其他直接相關及間接相關的學問,便可以把心胸擴大,眼光放遠,這才是最好的讀書態度。

知不如行 Read More »

戰勝自己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是說,若以一個人的力量去戰勝成千上萬的敵人,當然是夠勇猛的戰將了,但是,還不如戰勝自己的煩惱心來得有價值。這四句話意味著「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人的一生,總是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做著適應及克服的努力。因此有人形容人生如戰場,勇者勝而懦者敗;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中,所遭遇的許多人、事、物,都是戰鬥的對象。其實,自己的心念,往往不受自己的指揮,那才是最頑強的敵人。 一般人認為,如果沒有危機感、競爭力或進取心,可能會失去生存的空間,所以許多人都會殫精竭慮地為自己、為孩子安排前途,以作為發展的戰場。 人生的戰場上,千軍萬馬,殺氣騰騰。一位在作戰時能夠萬夫莫敵,屢戰屢勝的常勝將軍,功勛彪炳,使得敵軍望塵披靡,但他內心是否平安、自在、歡喜,就大有問題。例如拿破侖在全盛時期幾乎讓整個地球震顫,戰敗後被囚禁在一座小島上,相當煩悶痛苦,難以排遣,因而說:「我可以戰勝無數的敵人,卻無法戰勝自己的心。」 可見能夠戰勝自己的心,才是最懂得戰爭的上等戰將。 要戰勝自己很不簡單。一般人得意時忘形,失意時自暴自棄;人家看得起時覺得自己很成功,落魄時覺得沒有人比他更倒黴。唯有不受成敗得失的左右、不受生死存亡等有形無形的情況所影響,縱然身不自在,卻能心得自在,才算戰勝自己。 平常人很難不受環境影響,矛盾、沖突、掙紮,經常發生,如何調伏煩惱非常重要。發生在心外的事比較好應付,發生在心中的事則較難處理。這需要做自我排解、自我平衡的功夫,在觀念和方法上都要努力。在觀念上要想到這是種種因緣配合之下所產生的結果,自己僅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並不是唯一的因素,所以無法掌控,情緒自然會安定。在方法上則要做些自我約束與寧心安心的功夫,若能隨時隨地安心安身,便是真正戰勝了自己。

戰勝自己 Read More »

《往生咒》與《阿彌陀經》

在平常的課誦或法會裏頭,當我們誦完《阿彌陀經》後,緊接著便會誦念《往生咒》。一般人總以為《往生咒》只有幫助亡者往生西方的功能,所以在《彌陀經》之後接著念誦。或者為了回向亡者而單獨念誦之,是理所當然、毋庸置疑的事。若於平時持誦此咒,則是大大地不妥,恐會招致不幸之事。這麽想的人,一來對《往生咒》有很多的曲解;二來則是對佛法有很深的誤會。 拔業障得往生 《往生咒》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根據藏經中一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神咒》的經典所載,此咒是由劉宋時期的求那跋陀羅所譯,原咒文出自已經佚失的《阿彌陀經》異譯本的《小無量壽經》。在其所附錄的《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中約略提到此神咒是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此咒」,耶舍三藏誦此咒,天平寺法師,從耶舍三藏口受此咒。 此神咒依咒名,可分為兩部分來看,「拔一切業障根本」為一部分,「得生凈土」為另一部分。前者為誦念者滅除煩惱、業、報三障的根本,使行者累劫以來的罪障能獲得減輕,乃至消除。 修行者若於平時便能持誦此咒,則可在現世中獲得大利益,如經中所言:「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不為惡鬼神所惑亂。」而後者則替往生者祈求來生的利益,使亡者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畢竟成佛的殊勝利益。由此看來,略稱為《往生咒》實是忽視了此神咒另一重要且積極的功能與意義。 顯說秘宣雙美 在誦完《阿彌陀經》後,緊接著念誦《往生咒》是有很大意義的。佛陀講演佛法,依著眾生根機而有不同的內容與方式,以言語文字明顯說出教法的,名為「顯」,如經、律、論三藏經典。有時則不可從表面而得知者,名為「密」,如壇場、持咒等。在經藏裏頭,以一般文字宣說完教法後,再以密咒宣說的經文不在少數,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般若《心經》。 《彌陀經》的經文陳述了凈土的依正莊嚴,也說明了持名往生的殊勝,使行者發起信願,便是「顯說」。在經文之後,附以《往生咒》,令行者業障消除,再以堅固的信願力來持咒、持名(行),以凈土三資糧畢其功於此向上一著,便是「秘宣」。顯說,則顯明所密者;秘宣,則秘傳所顯者。顯密二者,合則雙美,分亦無缺。 持咒易得一心,讀誦經文,雖可隨文入觀,然而觀慧不夠者,難收其效,往往尋文思義,不得專一。秘持咒法,但至誠懇切,直下念去,不起分別,易得三昧。論方法之簡易,雖不可與執持彌陀聖號相比,但仍可做為助功夫之一,讓念佛的功夫有所增進。 雖然然歷來《往生咒》為社會大眾所誤會,卻仍不失其價值。明白個中奧妙的人,往往有獨誦《往生咒》的事例。經中亦有提及持誦此咒滿二十萬遍感菩提芽生、滿三十萬遍親見阿彌陀佛,此等勉人修持的句子。 姑且不論神咒對自身的好處,若真能體會佛菩薩的悲心與深意,會發現這《往生咒》其實是一種對亡者的祝福,祝福亡者能順利地往生西方,免去一切的苦厄及障礙,安穩地投向彌陀慈父的懷抱。《彌陀經》中已將西方極樂的莊嚴做了描述,等待的就是信願念佛往生的眾生。修習凈土法門,不為別的,就是為了要往生。 佛法所給予我們的,不只是趨吉避兇、消災免難這種現世利益而已,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地,要眾生都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時值末法,唯有往生一途,才是千穩萬當的解決之道,也才符合諸佛菩薩們的深切期盼。

《往生咒》與《阿彌陀經》 Read More »

心中的檸檬

曾經有一師兄問我,佛說一切法空,那我們身在冰天雪地,天氣零下20度,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佛陀所說的空呢?當時我是一個佛教門外漢,雖然已經皈依十多年,每天修法誦經持咒,但是卻沒有好好的理解佛理,所以當時我無法解答這位師兄的問題。 過了許多年,我還在思考這位師兄的問題,最近在修行上稍有一點心得,現在我與大家分享。這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一切身外的人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第二部分,也因為是因緣所以我們才遇上了。 世間萬物都沒有它的自性,也就是說天氣本身並沒有一樣能夠主導它的本體,因為如果天氣有一個能夠主導它的本體,那天氣就不會有變化不定,在佛教的定義,一切會變化的都是無常,也就是有生滅。我們身上所穿的衣服,鞋子,乃至我們所住的屋子,地球,所有的人事物,它們都是有生滅,有敗壞的一天,所以也就是一切都是隨著因緣所生,隨著因緣所滅。佛教有一句形容詞就是“因緣所生法”,來包含了一切由因緣所生的萬物,所以也就是說,一切因緣所生法都是沒自性,沒有一個自體,都必須要依靠其它的因素才能夠產生。 話說回來,那又怎麼證明這些萬物本身就是空的呢? 那就是當我們接觸這些萬物的時候,其實眼睛是一個接觸影像的工具,真正的是我們的心在接觸這些因緣所生法。道理很簡單,如果說接觸萬物是我們的眼睛,那麼外境有所變化的時候,有所反應的應該是眼睛才對,那為什麼现实是當外境有變化的時候,所變化的卻是我們的心呢? 舉個例子,我們有自己喜爱的人,比如家人,朋友。當他們去世的時候,悲傷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眼睛,耳朵,所以心是背后真正的主人。我們的心是經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觸覺以及思考來接觸外境所有的一切,就好像我們閉上眼睛,聽見檸檬,心裡就覺得酸溜溜。那是因爲檸檬已經在我們的記憶里,也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所以當我們聽到檸檬是,心裡會產生反應,而不是耳朵。 話再説回來,聽到檸檬後,心會產生反應,那是因為從六根所接觸的人事物進入到心裡的時候,會產生相狀,正如剛才我們所提到的寒冷,檸檬。寒冷是身體接觸所帶來的相狀,酸溜溜自然就是聲音所帶來的相狀了。重點是,這些寒冷,酸溜溜都是當我們的心有所接觸時所出現的影像,所以這也證明了,世間的萬物並沒有真實存在,而是當我們的心接觸它們的時候一時的出現,過後又消失了。大家還記得剛才我們有提到,一切因緣所生,一切因緣所滅是生滅法嗎?所以說,一切都是無可得! 寒冷,我們的心接觸天氣的變化而出現的感覺,天氣會變化,是生滅相;心因為天氣的變化不定而出現的感覺,感覺是一時的變化,也是生滅相,兩者都不可得,因為究竟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可得。 這就是諸法的真實相,空! 所以,冬天要穿上冬衣嗎? 吉米藏 作

心中的檸檬 Read More »

從根本開始學習

很多朋友接觸佛法時都不知道從何開始,有的就是選了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經典念誦,有的就是持咒,有些是皈依了密教學習儀軌。無論是選擇了什麼樣的法門,首先必須要了解佛法的整體以及佛法修學的次第,比如說佛法主要是解決人生什麼問題,是以什麼方式以及如何針對不同根性的人而教導。 很多人都認為佛法只是學會做好人,不做壞事就可以了,沒什麼值得花太多的時間去研究。其實佛陀把真實相告訴了我們,有六道輪回,輪迴的原因,如何脫離六道輪迴。眾生有煩惱,煩惱的緣起,如何解脫煩惱,佛陀的教法是從根本上理解以及連根拔起,就連我們平時為什麼會忽然間升起一些念頭,而我們又會跟著念頭走的緣由詳細講解。 也有許多人喜歡密教的修行,依據儀軌用心的修個幾十年,但是卻沒有真正能夠從儀軌的修行解脫煩惱,煩惱還比以前更多,還比以前更執著,難道就是儀軌出了問題?所有的密教儀軌都是歷代的祖師們流傳下來,也依據儀軌修行得成就。這當中就是我們缺乏佛法的理觀,對佛法不了解就直接切入事法上的修行,就如一個不熟悉地圖而盲目的駕駛者一樣,最終無法到達目的地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佛陀告訴我們“心”是一切法的主宰,也就是說學佛最終就是要找出我們這顆真心,加以薰修後才能夠不被外境牽著走。因為我們自己製造了妄想,然後安住在妄想中,隨著妄想而造了許多業,業報成熟了就會受果報。如果我們造的是善業就可以繼續享受善的果報,那如果造的是惡業就不好了,因為惡業會使我們受惡的果報,比如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我們必須要謹記就是所有的修學法門都是一種修行的工具,就比如不會游泳的人需要過對面的江,他們可以選擇船來渡過,到達後船就沒有用處了,所以所有修行的法也是一樣。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是為了要讓眾生明瞭真實相,因此佛陀才開演各種不同的法門。眾生有執著,佛陀就有破除執著的方法,眾生修行偏空,佛陀就有中觀的法門。 喜歡持咒的人,念了幾十萬遍甚至幾百萬遍的咒語就決定往生了嗎?這就不一定啊!就如電子念佛機,它日夜不停的念誦但是它卻沒有往生,因為電子儀器並沒有“心”,它沒有可念的“心”,只有所念的咒語。可是我們卻有這顆能念的“心“,只不過我們卻把這顆心用在攀緣上,執著於人世間的果報。如果我們錯誤把持咒的心安住在得到的回報上,那結果肯定不是像經中所講的持咒利益。 所以學佛的核心就是要調幅我們這顆心,既然要調幅就必須先把我們這顆真心找出來,這顆心能夠讓我們解脫煩惱,也能夠讓我們成佛,三世一切諸佛都是修這顆心而成佛道的。佛陀說了很多不同的法門針對不同根性的人修行方法,大致上歸為三類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利根性的人可以很快就明白經典以及融入在生活上修行,鈍根性的人就不那麼容易明白經典並且也比較難把佛經的內容貫通。縱使學佛有快慢但是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明瞭人生,明心見性。 吉米藏 作

從根本開始學習 Read More »

觀心

我們一般人的觀念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的,非常固執、非常保守,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沒有一個包容的心態。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心無常,要了解這個心的變化與流動,要知道觀念應該不斷更新,要通過這個體認以後,放下我們那個固執的觀念,放下那些迷茫。有些人很迷茫,當一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心態是最迷茫的,最找不到方向的,佛法讓我們能夠如實地知道心念的無常,就能夠走出那個迷茫與困惑,就不會再徘徊,不會停留在過去的觀念。 通過觀心無常的認識,就要放下迷茫,走出迷惑,走出自我陶醉。有些人非常自我陶醉,以為我的就是最好的,人家的都不行,這是出於觀念上的自我陶醉,而沒有真正徹底、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心的變化、遷流和運動。正因為心是變化、運動的,所以我們凈化心靈改造生命才有機會,如果觀念不是變化的,是靜止的,那我們改造就沒有機會,凈化心靈就沒有機會,惡的就永遠是惡的了,而沒辦法改造了。 所以佛法講心無常的道理,除了使我們放下過去的負擔,更積極的是讓我們改造生命、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我們認識無常,就是抓住機會去改變我們的內心世界,去凈化我們的內心世界,去轉化我們的內心世界,讓我們的生命從這個地方得到凈化、和改善,從而能夠徹底擺脫我們過去的那種無知、迷惑、自我陶醉的心態。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心無常,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那麽就是真正地在用佛法來透視我們的心靈,用佛法來透視我們的生活。通過對觀心無常的認識,我們要放下很多東西,更好地把握機會與渠道,讓我們內心的凈化有一個起點。 當我們的心有了貪念時,立即知道心有了貪念當我們的心沒了貪念時,立即知道心沒了貪念 當我們的心有了憎恨時,立即知道心有了憎恨當我們的心沒了憎恨時,立即知道心沒了憎恨 當我們的心有了愚癡時,立即知道心有了愚癡當我們的心沒了愚癡時,立即知道心沒了愚癡 當我們的心專一時,立即知道心專一當我們的心不專一時,立即知道心不專一 當我們的心散亂時,立即知道心散亂當我們的心不散亂時,立即知道心不散亂

觀心 Read More »

心力帶動佛力

《中阿含經》雲:「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對緣起的定義。 緣起,就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都是互相存在的關係和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係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無法生起。 當我們念佛號的時候有兩種力量,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念的佛號。一個心力,一個佛力,那到底是佛號引導我們的心,還是我們的心在引導佛號?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按照緣起論,答案就是心力帶動佛力,因為如果佛力可以引導我們的心力,那就沒辦法可以解釋有些人念佛得往生,有些人卻不能。如果佛陀有決定權,那每一個人在臨終時念佛都應該全部往生才對,然而這根事實不符合。有些人念佛往生了,這表示他們的心態已經準備好了,佛陀是一種被動的配合,就如《佛說阿彌陀經》提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也提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就是在《佛說阿彌陀經》往生的條件。 佛陀有廣大的功德,但是佛陀不可能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改變我們的思維,這完全不符合因緣所生法,因為佛陀並不是主宰者。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同樣的一句佛號跑到一百個人的心中,最後會有一百個結果,原因是每個人的心態不同,每個人操作佛號的心都不一樣。 所以在八正道裡的正見是非常重要,修行人必須要有正確的佛力智見,否者還是在自己心裡原地打妄想。

心力帶動佛力 Read More »

能夠轉變的心

真心是不受外境污染,不被污染的心即是清淨心,安住在清淨心修行能獲得的利益不可思議,比如誦經持咒時,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經咒不可思議。我們可以參考 “大勢至菩薩唸佛圓通章” 解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的方法。 生活當中我們習慣把心安住在外境,無時無刻被外境的變化帶動,包括情緒,決定,抉擇,喜怒哀樂等等。在佛教的角度這些都是不安穩被動的狀態,真正能夠做主的是我們本有的真心,這顆真心常被比喻為鏡子。鏡子的功能是觀照,任何的物件在鏡子前經過都會顯現出來,鏡子不會安住在鏡子前出現的物件,也不分別執著,當然也不攀緣而得因果業報。 眾生錯誤把心安住在妄想而升起了攀緣心,這攀緣心攀附在我們的六根所接觸的六塵上,攀緣心會製造許多業報,無論是好或不好的業報都會使我們繼續在六道理輪迴。 就算是授了菩薩戒,披上了幔衣;就算是剃了光頭,披上了戒衣,在還沒找出真心之前,都是凡夫眾生,沒什麼好傲慢的。當找到了真心以後,就能夠真正體會每個眾生都有一顆能夠成佛的心,其實也沒什麼好傲慢的,這都只是名相,都是方便門而已。眾生只是一念妄動,墮入自己所製造的貪嗔痴所帶來的後果,有人得大福報,可是卻心不安;有人小福報,卻能知足常樂。所以安樂並不在於你的福報有多大,也不因為你是在家或出家,而是你的心是否能夠轉變外境,這就是心的力量,也就是眾生能夠成佛的心。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能夠轉變的心 Read More »

找出真心

佛教的修行都是依照次地,大意是把真心找出來,然後安住在真心修行。那麼誰有這顆真心?佛陀說每一個眾生都有這顆真心,而且這顆真心有著清淨不染,能知能覺的功能,也俱足了所有的功德。把這顆真心找出來是必須的,因為我們在無始劫來都是把妄想心當作真心使用,而導致繼續留到輪回。 如何找到這能知能覺的心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式驗,我們把頭擡起來,看看天空的雲朵,想一想我們小時候擡頭看雲朵的時候和現在所看的雲朵有什麼分別。答案非常明確,肯定是不一樣啊!因為環境的汙染,天空的顏色,雲朵的形狀,雲朵的數量等等,這就是無常的現象,時刻都在改變。但是有一樣東西是從來沒有改變的,那就是我們能看的心,就算外景如何的改變,我們的眼睛功能已經老化,但是我們這顆能看的心是從來沒有改變,也無法改變! 當我們看到黑色的時候,很自然的把註意力放在黑色上,相反的當我們看到白色的時候也會把註意力放在白色上。佛陀教導我們的卻是要我們找出這個能看的心,而不是所看到的色。當顏色有改變的時候,我們的心也跟著變化,這就是無常的變化以及不安穩,外在的改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能夠掌控,就算能夠掌控也是一時,它還會有變化的一天。 每個人的佛緣不一樣,有些人喜歡學習佛陀的經典,有些人喜歡禪定,有些人喜歡誦經持咒,可是大多數的人不明白修心的道理而只在事法下功夫。事法上的修行必須要與理法一起修,就如把小孩子送進學校上課的道理一樣,沒有接受教育如何能夠把事情做好?學得越多,能夠擔當的責任才越大。在三乘教學裡,大部分的教學都是圍繞著心的修持,而所有的事法上的修持都是以修心為主,包括眾生祈求的功德也是從真如心性裡變化出來,真正的大功德不是求來的,而是懂得善用這顆不可思議的真心來修持,從自性裡自然得到的。有為的祈求反而會被自己所規範,得到的反而會更少。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找出真心 Read More »

借相修心

喜歡誦經持咒的同修應該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就是功課做多了很自然的會產生一種寂靜的覺受,比方說,許多人喜歡念佛號,在週末的時候就收拾心情,把心安住在念佛持咒上,用功了七八個小時後,這種輕安,寂靜的覺受就會很自然的出現。由於平時很少有這樣的覺受,所以就會把心安主在這寂靜的覺受上面。 覺受本身沒有問題,這就好像冬天的時候身體的覺受是冷,夏天的覺受是熱,這些都是外境的變化所產生的。而寂靜是因為我們的心在相比平時生活中長時間不安主在雜亂的念頭上,雜念不升起,寂靜就會顯現,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修行人必須要懂得辨別,如果我們把心安住在雜亂的念頭上,煩惱就會升起;若把心安住在寂靜上,後果就是不想接觸外境所有的動態相狀。因此,外境的變化沒有錯,覺受的變現也沒有錯,不對的是錯誤把心安住在這些外境,這些覺受上。所謂心能轉境,而不是心被境轉,我們絕對不能夠把心安住在外境,因為外境是不停的變化,外境變化我們的心就跟著變化,那是生滅心啊!同樣的道理,若果把心安住在覺受,覺受是跟著外境的變化,覺受是跟著身體的變化,覺受也同樣的因境而變化,心也跟著變化了,那也是生滅心! 錯誤安住寂静也会使一些行者在欲求避關而離群眾,誤以為自可入心静而獲得寂靜涅槃。這反而是背離大乘菩薩道的階程失去菩提心,必不能成佛道。釋伽牟尼佛曾對大阿羅漢譴責這種涅槃還不是究竟,還是需要菩提心,自度度他,觉行才是真正圓滿。 心不隨外境變化就是成功的開始,所謂修行的態度是以大乘佛法的思維,借相修心。我們眼睛所接觸的佛像,壇城,供品心中就會產生一種相狀出來,修行不對治眼睛所接觸的像,因為這些是外境,外境都是因緣所生,修行不改變因緣所生,而是對治眼睛接觸外境後心中所產生的相狀。也同樣的對治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這些六根接觸外境後所產生的相狀,因為因外境而產生的相狀都是假相。 既然六根接觸外境後心中所產生的相狀是假相,那因假相所升起的心就是生滅心了。舉個例子,我們的耳朵所聽見有人唱歌,心中就會升起相狀,這相狀就是聲音,由於我們已經習慣接觸相狀後會加入【自我的意識】,那就會分辨好聽不好聽【分別】,在加上好想再聽,不再聽了【執著】。所以當耳朵接觸聲塵,心中就有了相狀,我們把心安住在相狀,就產生喜歡不喜歡,要或不要;當聲音沒有了,也就相狀沒有了,也沒有相狀可以給安住了,這些喜歡不喜歡,要不要的心也就隨之消失,這就是生滅心。 所以各位修行的菩薩們啊,我們要清楚修行的道路,寂靜是一個相狀,不可得,寂靜的相狀消失了,你還有的是什麼心啊?大乘佛法的修行借相修行,明知道六根接觸外境所升起的相狀是假相,雖然時常會升起,但我們不安住在相狀,讓它隨之而過,過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也不因相狀而升起生滅心。【分別】與【執著】也不會因此而那麼活躍,因為也沒有相狀可以攀緣了,清淨心就容易顯露出來! 我們借佈施的相來修佈施的心,在因緣和合下有個人需要幫助,而這個因緣和合也在我們的面前出現了。這種情況之下通常我們都有幾個可能性,第一見到了這個相才升起了佈施的心,這個相狀沒了,佈施的心也跟著沒了;第二無論相狀有沒有出相,都恆有佈施的心,會主動去佈施,這也就是不住相而行佈施。 所以整個修行的路上都不少於自我的反觀自照,時時刻刻的自我觀照內心的起伏,不讓心墮入顛倒妄想,因為心外無一法可得! 修行不是一天的事,祝各位菩薩們修行愉快! 吉米藏 作蓮緻上師 編輯

借相修心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