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的重要

Pascal Muller Rhydgo Rpvg Unsplash (1) (1)

在現今社會,宗教的教育無疑是對人們非常重要的良藥。無論是任何宗教都秉持著引導人心向善的指引,善念是維持社會和諧的重要理念。尤其佛教的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將一切眾生視為與己平等的博愛精神,更令人讚歎。


許多信眾到宗教場所,都是為了尋找心靈寄託,希望得到一份關愛。『愛』這一個字在佛教就被理解為慈悲,慈悲是不分任何對象,甚至於關愛他人多於自己。將『四無量心』細分如下:慈 — 給予別人快樂、悲 — 拔除別人的痛苦、喜 — 歡喜心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捨 — 盡捨自我去利益他人。


在密法的修持中,四無量心也被例為重要的一環。在修法時會觀想一切眾生與自己,一起得到佛光加持,同沾法益。同時在唸誦四無量心偈時,也要思維其中的含義,並將所修功德迴向一切如母有情眾。四無量心是必須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先從自己家人朋友開始,對自己身邊的人多一點關懷,這樣也容易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此外密教也將修心設為一個重要的法門,比如說:自他互換法及七重因果。先講解自他互換法,把別人看的與自己一樣重要,多站在他人的立場為他人著想。經常如此思維,能將自我狹隘摒棄,敞開心胸接受他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他人』,自己不願意遭受的苦楚,別人也一樣無法接受。如此理解,自己不願意被傷害,就不應該做傷害他人的事情,對他人也能感同身受。


釋迦牟尼佛在開悟成佛時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能成佛。也即是說一切眾生在本質上與自己是同一體,傷害他人既是傷害自己,利益他人也是利益自己。所以大乘佛教那麼重視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迅速成佛。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寫著說:不發菩提心,縱使勤修本尊法,成就也是有限。如果發了菩提心,既是只是做小小的供養,也能累積廣大的功德。而且菩提心的功德如大火焰,能將一切的惡業速速燒毀,所以菩提心是極其重要。


另外在談談七重因果,所謂七重因果即是以七種角度去思維菩提心。七重因果分別為: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菩提心法教教導弟子必須思維一切眾生曾經是自己的母親,如同自己今世的母親一樣,對自己有莫大的養育之恩。母親對於自己的照顧是無唯不致,是自己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面對眾生時視眾生如同母親一樣,學習慈悲心、愛心,甚至感恩的心去愛護身邊的人。


中國的聖賢孔子也提倡『大同世界』的思想,視人為己,共同攜手創造一個美好和諧的社會。其實孔聖的思想與佛教的四無量心是不謀而合,能以此理念帶入社會,必定能創造一個和諧共處,溫暖有愛心的社會情景。